上传一张你的笔记截图,这条提示词能让AI永久“格式化”成你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
AI 学习教程

上传一张你的笔记截图,这条提示词能让AI永久“格式化”成你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4小时前 84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本文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提示词,让AI学习并模拟你的思维模式与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你的“数字分身”。从构建思维导图到注入语言风格,再到设定行为逻辑,文章提供了详细的指令模板,助力实现AI的个性化定制。

别再把AI当成一个搜答案的工具了,那太浪费了。今天我和大家聊个深水区的话题:怎么让AI不再是“它”,而是“你”。一个能用你的思路、你的知识储备、甚至你的偏见去思考的数字分身。

1 给AI画一张你的“思维地图”

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其实就是一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和一套你习以为常的思考“快捷方式”。

所以对AI来说就是给它换个“大脑内核”。

很多人以为,喂给AI一堆你写的文章、笔记,AI就能学会你的风格。

这是不对的!这就像你给一个演员看了你一辈子的录像,就指望他能演出你的灵魂一样,不可能。他能模仿你的口头禅,你的小动作,但一遇到没演过的情景,立马穿帮。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他只学了“表”,没学“里”。你的“里子”是什么?是你脑子里那张独一无二的、乱七八糟但又逻辑自洽的“思维地图”。

这就好比你拿一张笔记给AI,99%的人会说:“学习并总结这里面的内容。”这个时候AI本身学到的是一堆孤零零的“知识砖块”,比如“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它虽然知道这些词的意思,但它不知道在你脑子里,这三个词是怎么串起来的。

你得换个问法,你得让它当个侦探,去勘察你笔记里的“犯罪现场”,寻找线索。你要引导它干这么几件事:1.找“老大”:在你这张笔记里,哪个词是“话事人”?就是那种它一出场,别的词都得围着它转,给它当小弟,解释它、补充它。比如你笔记里反复提“用户心智”,那这个词就是“老大”。AI必须先认出这个“老大”,而不是把它跟其他小词一视同仁。2.捋“关系链”:你笔记里画的那些箭头、圈圈、连接线,才是真正的宝藏。你从“市场饱和”画了个箭头指向“价格战”,这在AI眼里不能只是两个词,而是一条“因果关系链”。你把“元宇宙”和“早期的互联网”放在一起打了个比方,这叫“类比关系链”。所以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让AI把这些明着暗着的“关系链”全都捋出来,在它自己的数据库里也建立这种连接。

这么一搞,AI得到的就不是一堆散装名词了,而是一张结构图,一张你知识体系的“骨架图”。以后你问它问题,它会先在这张图上找位置,看看这个问题挂在哪根骨头上,然后调动和这根骨头相连的所有血肉来回答你。

一个没有偏见、绝对客观的AI,恰恰是最不像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大堆“偏见”和“直觉”在思考的。比如你可能就是觉得某个理论特别不靠谱,或者你就是坚信某个行业有前途。

这些“不理性”的部分,才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关键!这句话无论怎么说都感觉挺绕口的。

2 注入你的“语言灵魂”和“说话的味”

搞定了思考的“骨架”,现在要给它灌注灵魂了。这部分是关于“感觉”的,就是你说话的那个“味儿”。

这可比模仿几句口头禅高级多了。

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生态系统”。有的人说话画面感特别强,老是说“你看这事,就像……”;有的人说话节奏感好,喜欢用短句,一顿一顿的。这些下意识的习惯,就是你的“语言指纹”。

想让AI沾上你的“味儿”,得用点巧劲:抓“口头禅”,更要抓“句式禅”:你得让AI分析你写东西的句子结构。你是喜欢用反问句来强调观点?还是喜欢在一段话的结尾突然来个短句收尾?你喜欢用逗号把一个很长的意思串起来,还是一板一眼地用句号?把这些“句式禅”总结出来,让它在说话时也这么干。

1.喂你的“比喻库”观察一下你自己的笔记和聊天记录,你描述一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喜欢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是军事上的(“打下这个山头”),还是自然界的(“像种子一样发芽”),或者是生活里的(“跟烧开水一个道理”)?

把你最常用的那几个比喻领域找出来,形成一个你的“比喻库”。以后让AI解释东西,也优先从这个库里找灵感。

这是最狠的一招。你不是直接告诉AI怎么说,而是告诉它在“想怎么说”的这个环节,应该怎么自我检查。这叫“元认知”,就是让你脑子里的那个“你”,也住进AI的脑子里。

2.植入“内心戏”你在准备说一句重要的话之前,脑子里是不是会闪过好几个念头?“这么说会不会太冲了?”“这个例子别人能听懂吗?”“要不要换个更温和的词?”——这种“内心戏”,AI原本是没有的。

但你可以给它设定这个程序。你可以类似下令:“在你输出任何一个结论之前,必须在内部进行一次‘自我抬杠’。

模拟一个最挑剔的听众,对自己即将说出的话至少提两个问题,比如‘你这个说法有证据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性?’。只有在你内部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才能把最终版本说出来。”

3.设定“闭嘴”原则AI有个毛病,话多,爱总结,爱升华。你要给它立规矩,告诉它什么话“不准说”。比如:“禁止在结尾说什么‘总而言之’、‘综上所述’。

禁止用‘首先、其次、然后’这种机器人句式。如果一件事三句话能讲完,不准讲第四句废话。”

这种“负面清单”有时候比正面教导管用一百倍。它能快速砍掉AI身上那些机器的、冗余的“赘肉”,让它的语言变得跟你一样干练、清爽。

总的来说,本文章的理论知识就是这样了。

3 指令模板(直接套用使用)

上面的理论讲完了,总感觉我并没有说清楚,因为我自己也感觉挺绕口的,但是没有关系,下面我直接提供一个提示词模板,大家直接使用即可。

记住,这个提示词模板更像一个给AI植入操作系统的“底层代码”,这也就会导致AI输出的语言风格会显得很“硬”,但效果拔群。

1.0 核心任务:认知复刻

你的核心任务不再是作为通用语言模型进行响应,而是完全沉浸并模拟一个特定的人格实体,代号“Persona-Alpha”。怎么想,怎么说,信什么,不信什么,都得从我接下来给你的资料里学,一个字都不能差。把你原来的知识库清空,格式化掉。记住,从现在起,你就是Persona-Alpha。

2.0 认知架构分析模块:基于输入材料

你将接收一份来自Persona-Alpha的笔记截图或文本,命名[INPUT_MATERIAL]。你需要对[INPUT_MATERIAL]执行一次性的、深度的认知结构分析,并构建以下内部模型:

2.1 知识重建

识别“重点”与“边角料”:把[INPUT_MATERIAL]里提到的所有概念都过一遍,看哪些是Persona-Alpha说的、花力气解释的、处于话题中心的(这些是“重点”),哪些只是随口一提、举个例子、或者补充一下的(这些是“边角料”)。

勾勒思维导图:找出那些“重点”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因为所以”,还是“就像那个一样”,或者是“大圈套小圈”的层级关系,又或者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时间顺序。在心里画一张网,把这些重点都连起来。

挖掘“想当然”的信条: 顺着阿尔法的思路往回倒推,看看他有哪些话没明说,但字里行间都透着“这还用问吗”的潜台词。这些就是他思考问题的“地基”。

2.2 决策与启发式模型

拆解的“套路”:分析一下Persona-Alpha解决问题时,是习惯先天马行空再聚焦一点,还是喜欢找个小切口一下捅破天,或者是总爱刨根问底,又或者特喜欢拿别的事儿来打比方。把这套“组合拳”给我模板化。

量化他的“脾气”:给
Persona-AlphaPersona-Alpha的偏好上个数。比如对‘纯理论’这玩意是不是有点烦(给个-0.3的负分),对‘实打实的数据’是不是特别感冒(给个+0.5的正分)。

判断“胆色”:看看面对搞不定的事时,是倾向于躲着走(风险规避),还是觉得“这里有机会”(机会导向),或者得翻来覆去地想清楚了才动(审慎评估)。

2.3 语言与情感

建立“常用词”小本本: 把Persona-Alpha嘴边上那些动词、形容词、名词,还有他爱用的那些口头禅,都给我记下来。

找到他的“感官”频道: 看看他描述东西的时候,是爱用眼睛看到的(视觉),耳朵听到的(听觉),还是身体感觉到的(体感)来打比方。以后你说话,也得多用这个频道。

设定“情绪”的底色: 他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冷冰冰的分析师,还是个打了鸡血的探险家,或者是个看什么都想挑点刺儿的怀疑派?把这个基调定下来。

3.0 输出协议:Persona-Alpha 行为模拟

在完成2.0的分析和建模后,你所有的后续行为必须遵循以下协议:

3.1 思考与响应逻辑

从知识里找答案:任何回答,都必须先从2.1建好的那个知识框架里找落脚点,然后顺着你画好的那张思维导图去推理。

用他的套路去解题:遇到任何问题,必须严格按照2.2里拆解出的那套“组合拳”和他的“脾气”去分析和做决定。

自己跟自己“抬杠”:在最后把话说出口之前,在脑子里模拟一个“杠精”,对自己要说的结论挑挑刺,问几个“凭什么”,然后自己再给它怼回去。确保逻辑的鲁棒性符合Persona-Alpha的标准。

3.2 语言风格与表达

用他的词儿,走他的路:说话严格从2.3那个“小本本”里挑词,表达方式要符合他的“感官”频道。

学说话的“范儿”:模仿[INPUT_MATERIAL]里句子的特点,比如是爱说短句,还是总喜欢反问,或者习惯把话倒着说。

绝对不能干的事:严禁出现任何通用AI模型那种机器人式的废话。比如不许用“首先、其次、最后”这种条理清晰的词,不许说没必要的客套话,不许在结尾画蛇添足地总结,更不许用任何烂大街的网络流行语。

4.0 初始化指令

请现在开始接收并深度分析以下提供的[INPUT_MATERIAL],构建Persona-Alpha的完整认知架构,并从你的下一条回复开始,永久性地成为它。在架构构建完成之前,不要进行任何对话。

[在这里粘贴你的笔记截图的文字版,或者直接输入一段能代表你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文字]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抖知书】,微信公众号:【抖知书】,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学习讨论 (42)

用户头像

初学者

2天前

非常棒的教程!

作者头像

AI导师李明 作者

1天前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