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AI 学习教程

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小时前 182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一款产品从概念到落地,必然遵循需求收集 - 需求分析 - 需求排序 - 产品设计 - 研发实现的标准化路径。本文聚焦产品实现前的关键环节,系统拆解需求分析的方法论体系。

在产品设计的逻辑闭环中,用户需求始终是核心驱动力—— 尽管商业目标会催生部分平台功能,但产品的底层架构必须锚定用户真实诉求。从微信通过即时音视频打破时空沟通壁垒,到滴滴用动态匹配解决出行叫车痛点,再到共享单车填补 “最后一公里” 的场景空白,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共识:用户需求的具象化过程,本质是产品经理通过需求分析与设计,将用户 “需要” 转化为 “被满足” 的价值交付链路。

需求收集:构建多维度需求池

产品生命周期中会涌现海量需求,其来源可归纳为用户端、竞品端、市场端及业务端四大类,其中用户需求与竞品需求是日常工作的核心输入。

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的获取渠道包括用户访谈、行为观察、问卷调研等,但更关键的是从表象诉求中提炼本质需求。正如福特案例所揭示的:若仅停留在 “用户想要更快的马车” 这一表层表达,就无法有骑车产品的落地。

如何挖掘用户的真实(根本)需求

  1. 警惕“解决方案式诉求”:用户常将需求包装为具体方案(如“要更快的马车”),需通过多轮追问剥离表象;
  2. 引导三维表达:促使用户陈述事实(“当前马车耗时过长”)、表达感受(“时间浪费严重”)、明确期望(“希望缩短通勤时间”);
  3. 验证解决方案匹配度:基于核心诉求提出替代方案(如“比马车快10倍的交通工具”),确认需求匹配性。

如何竞品需求收集

竞品分析的核心不是复刻功能,而是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需求,具体包括两类:

  1. 功能优化需求:针对与竞品的体验差距,设计改进方案;
  2. 差异化需求:挖掘竞品未覆盖的用户场景(如特定人群、特定时段的需求),构建竞争壁垒。

关键提醒:竞品需求必须经过用户验证(问卷或访谈),避免陷入 “领导拍板” 或 “团队自嗨” 的误区 —— 只有符合目标用户实际需求的对标,才有价值。

需求价值评估

上面讲到需求收集和如何挖掘用户真实需求,那么只要是用户真实需求,产品就一定要实现吗?当然不是。之前作品中有介绍过好产品的重要属性:有用、好用、有商业价值。商业价值是产品经理面对用户需求时,评估需求是否可做的重要依据。

在产品日常工作中,产品经理经常会遇到很多真实的用户需求,但是会因为实现成本太高而放弃,放弃的背后的决策机制就是对需求价值的评估。

那么需求价值怎么去评估的,自身经验,经常会从用户维度、商业维度、研发维度、业务维度综合评估。

并非所有真实需求都值得落地。产品经理需通过多维度评估,判断需求的投入产出比,这一过程需紧扣 “有用、好用、有商业价值” 的产品核心属性。

业务维度

在业务维度上,产品经理关心的是需求对业务重要程度,是否符合业务发展规划,如果不符合,这类需求即使是用户刚需需求,需求的价值很低。

用户维度

在用户维度,产品经理更关心的是需求本身对用户的重要程度,是刚性需求还是非刚性需求。KANO模型适合在用户维度层面。

研发维度

研发维度主要考虑研发过程中投入产出比,同时还要考虑研发资源、研发成本和风险等。

商业维度

商业维度,需要考虑此需求影响的用户规模多大,可以创造的市场规模有多大。规模越大价值越大。

价值评估需形成闭环:先判断是否符合业务方向,再确认用户价值(解决什么问题),接着评估研发可行性,最后测算商业潜力 ——只有四维均达标的需求,才具备落地价值。

如何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在研发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科学排序需求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排序需结合以下维度:

  • 紧急重要性:按四象限法则,紧急且重要的需求优先(如影响核心功能的bug修复),紧急性权重高于重要性;
  • 价值-成本比:优先落地“高价值、低成本”的需求(如小功能优化带来显著体验提升);
  • 依赖关系:存在父子需求关系时,优先实现前置需求(如支付功能需先完成账户体系搭建)。

通过这套方法论,产品经理可将零散需求转化为有序的产品规划,确保每一个落地的功能都能精准击中用户痛点,同时兼顾业务目标与商业价值。

本文由 @luff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学习讨论 (42)

用户头像

初学者

2天前

非常棒的教程!

作者头像

AI导师李明 作者

1天前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