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35岁常常被视为一个分水岭,许多人在这个年龄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和焦虑。然而,真正的危机并非年龄本身,而是缺乏提前规划和自我提升的意识。本文的作者是一位30岁的产品经理,他通过亲身经历和实操经验,分享了如何从30岁开始主动进化,为35岁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时间从不辜负坚持的人。最好的年纪,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魏建军《年方35》
最近看到魏建军发布的这个视频,深深地打动了我,看了很多优秀博主的思考,思考了几天,我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冷静与坚定。
但作为一个今年30岁的产品经理,我却很清醒地知道:很多人并不是在35岁“被淘汰”的,而是从30岁开始,没意识到那是“淘汰的前奏”。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喊口号,而是为了梳理我在过去两年里,为了“35岁不焦虑”,所做的思考与实操准备。
也许你跟我一样,不想等到被焦虑包围时才开始想怎么办——那就从30岁开始“主动进化”。
01 我开始为“不可替代性”下注
我越来越意识到:能走远的产品经理,拼的不是工具、技能,而是能否被“替代”。
以前我做的多是执行型产品经理——节奏快、需求杂、市场看运气。交付说什么我做什么,领导说怎么改我就只能怎么改,没太多价值。但越做我越清楚,这种模式只适合年轻时“试错历练”,不适合撑起35岁以后的人生。
所以我主动做了一个选择:把重心转向前端,去接触客户,去聊一手需求,尝试做产品方向的规划。于是参与更多与业务流程、组织协同相关的产品项目。
虽然一开始又慢又难看成果,但现在我能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只是用户体验。这种转变,是我为“更不可替代”下注的一步。
实操建议:
- 找一个“没那么性感但很核心”的项目深度参与,比如客服系统、流程平台、数据平台,锻炼系统思维;
- 用产品视角梳理你所在组织的“业务逻辑图谱”:上下游是谁?谁影响谁?ROI在哪?你在哪个关键点上能加分?
- 和运营、销售、技术之外的人多开会,不是为PRD,是为理解“组织怎么运转”——这是35岁以后你价值的支点。
02 我把AI当成“我的思维陪练”,而不是工具
最开始用AI,其实就是为了帮我写材料。写方案、准备汇报、输出文档,它比我快太多了,也不喊累。
但慢慢地,我开始对它的“思考方式”感兴趣——为什么它总是用这种结构回答问题?为什么它会优先提出这三个方向?为什么它能快速组织语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我意识到:AI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思维训练师,是一个不会疲惫、愿意陪我推演多种可能的伙伴。
特别是在ToG领域,我们面对的是复杂流程、高度合规和多方博弈的环境,需求常常不是“用户要什么”,而是“政策要落地、办事要顺畅、基层要能执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AI对我最大的价值不是“帮我写出方案”,而是不断反问我: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总的来说,我现在的AI实操方式有三种:
第一,“思路先行”的模板训练不用它出结论,而是让它列出3-5种结构思路、拆解路径,由我来挑选再重构。
第二,“反问型教练”的训练方式把我的方案丢给AI,让它“挑错、提问、反推”,每次都能帮我发现盲区。
第三,“非人类视角”的共创政务系统经常面临“政策优先 vs 用户体验”的矛盾,我会让AI模拟不同角色——用户/审批员/基层人员/政务办事大厅负责人——分别站在他们角度看我的方案。
这已经不再是“提效工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搭建方法。
我用它不止是做事,而是磨我的思维肌肉。
实操建议:
- 建立“反问型提示词库”:例如“这套流程在哪个角色这里最可能挂掉?”、“请模拟一个政务咨询员角度评价这项改版”;
- 每次用AI写完方案,都逼它“讲道理”:为什么是这样拆解?有没有反例?你不只是要结果,更要它的“思维过程”;
- 每个季度用AI做一次“能力复盘”:把自己的项目经历输入,让AI帮你归纳今年增长的5个关键能力,看它总结是否比你更精准。
03 我把自己从“做事的人”训练成“带方向的人”
我最近的一个反思是:过去我把所有成长都押注在“把事做好”上,但30岁之后,我更关注“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完有没有乘法效应”。
说白了,就是从执行者的思维,向方向感、策略感过渡。
我做的一件小事是:复盘不是复工作,而是复判断。
项目做完后,我不再写“干了什么”,而是写:
- 我当初是怎么判断这个方案是对的?
- 如果错了,是信息差、能力差,还是认知差?
- 哪一部分决策可以提前预警?
这种习惯,让我不再只看结果,而是开始梳理背后的思维路径。
实操建议:
- 每次项目结项,不止写To-do清单,写一个“判断模型”:你怎么下决策的?未来遇到类似情况能复用吗?
- 每次需求评审,不止讲功能点,讲“选择路径”——你为啥选A而不是B,让团队知道你有“方向感”;
- 帮团队做一次“业务ROI地图”——你帮团队省了钱/节约了时间/带来了用户增长,就是你存在的理由。
最后的话
魏建军说:35岁不是危机,而是起点。
但我更想说的是:30岁,是决定你35岁能不能赢的关键点。
我知道,我们这个年纪容易被焦虑绑架:大模型来了、年轻人更便宜、机会越来越少……但与其花时间焦虑,不如用每一份方案、每一次判断、每一个节奏去练出那种“我不容易被替代”的底气。
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自己,也许你也是产品经理、也30岁,不要等危机来临才去改变。
现在,就可以动手,为五年后的自己,打下一份更宽、更稳、更自信的未来。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柳星聊产品】,微信公众号:【柳星聊产品】,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