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7小时前 119 阅读 0 评论

“大消费”时代,不要低估外卖生意的“厚度”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文 | 互联网江湖

巴菲特说,零售是个艰难的行业,转眼间就能业绩暴跌,甚至破产。

零售也是个壁垒极强的行业,亚马逊屹立零售业三十年而不倒,中国零售跑出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等一众巨头,并非偶然。

这零售生意里,最难做的其实还是外卖。

你看,这一轮外卖大战,远没有到终局。美团死守核心餐饮,阿里重振内部资源,上线了号称S级项目的“高德扫街榜”。

天眼查APP商标信息显示,7月底高德申请注册扫街榜43类商标。至此,口碑再次启用,对标大众点评。

重做榜单,是一步大棋。

有了榜单,就有了做供给端的抓手。就像电影行业,有了奥斯卡,才有各种各样的经典涌现,好莱坞才会成为一张世界文化名片。

外卖也是一样。

外卖的生意,难的不是用一两个品类的补贴来抢用户,而是在于塑造一个真正有粘性的供给。否则,真正的外卖核心用户还是会流向美团。

毕竟,用户的习惯在哪,供应链的极致效率就在哪,零售生意的厚度也就在哪。

外卖生意的本质:经营粘性

零售行业,无论什么样的品类,什么样的生意,有两个本质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1.找到用户的需求;2.尽可能高效地找到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便利店,满足了用户方便的需求,用户希望在一天24小时内都能买到一包香烟一瓶矿泉水,因为便利店有很高的经营成本,所以便利店的价格比普通超市要贵。

对于“随时”都能满足用户需求这一点来说,711模式就是零售效率的最优解。

外卖也是一样。

外卖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刚需,有了庞大的配送体系,强大的履约能力,这就是满足用户“即时需求”的最优解。

过去到现在,两次“外卖”三国大战,主角换了,但最核心的逻辑还是没有变,到头来还是要砸钱补贴用户习惯,还是去做榜单。

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外卖这个生意,没有第二种解法。

不管你是哪家巨头,不管你能调动多少资源,只要想要长期做外卖的生意,并且希望挣到钱,美团点评多年前的成功,必须要再复制一遍。

这也是阿里搞“高德扫街榜”的底层逻辑。

高德总裁郭宁说:扫街榜的核心就是真实。为什么?因为只有真实的评论才能撬动用户决策,形成习惯,然后以此来梳理供给端,把“补贴粘性”变成“供给粘性”,这样的补贴才能真正有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观点不对,你看补贴大战后,隔壁闪购日订单量超过1亿单,日订单量也已经超过美团,财报上看,美团的现金流也受到一定影响。

但在互联网江湖看来,重点不在于订单量、日活数据等“一城一池得失”,而在于补贴大战停止之后,美团到底会被抢走多少用户?被抢走的用户在友商的留存、活跃度如何?

这些都还未知。

大规模补贴阶段的用户粘性,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有点像“薛定谔的猫”。只有最后那一眼验证的时候,真实的一面才能显现出来。

更何况,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永远不要用补贴逻辑,去验证消费型产品的护城河。

在补贴这个“核弹”级的策略面前,是没有所谓的 “粘性”可言的。因为在平台补贴策略下,用户是没有任何忠诚度的,只要有补贴,就肯定会有增长,但不一定意味着能改变核心壁垒。

我们不妨从一个“极大值”的角度看这件事儿。

微信的用户粘性、用户关系够强了吧?

如果微信开始收费,那么肯定就会有一大堆的免费社交APP,因为微信是个基础设施,是水电煤,C端用户对于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是很高的。

外卖补贴的逻辑是一样的。同样是基础设施,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也很高。

所以,用补贴逻辑去验证外卖平台的护城河,本质上没有意义。

你看,即便是今天外卖打得一片火热,美团中报还能保持2位数的营收增长率,还有百亿的经营利润。市场本身还是有答案的。

再聚焦得更细一点,这轮外卖大战,为什么补贴集中在饮品?因为这个品类最好做,供给端足够标准化。反而正餐场景需要很强的餐饮供应链能力。用饮品补贴去撬单,就会更容易一些。

但美团的应对策略也很有意思。雷打不动,补贴核心餐饮。王莆中对于茶饮订单补贴的评价,简单直接:“没意义”“泡沫”。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比起饮品,餐饮更“高频刚需”,“高频打低频、刚需打非刚需”的底层逻辑依然有效。

所以外卖生意,最核心的还是用户的交易习惯。经营外卖生意的本质,就是经营粘性。

当然用户粘性这个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产品为了提升用户粘性,方法不尽相同。

从用户维度讲,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户型产品。

典型的案例如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种工具类产品,比如导航软件。

这类产品,跟用户的关系是,只要用就行了。用户就是用户,企业更偏广告变现模式,拼的是用户体验。

在数据上,DAU是很重要的,因为要卖广告。

另一种是消费型产品。

典型的就是电商,社区团购、外卖、长视频、音乐类软件等等,需要用户掏钱,也靠广告,但是同时还需要佣金、增值服务。

这两类产品,哪个粘性更强,护城河更深?毫无疑问是用户型产品。

因为对于这类产品,补贴完全没有意义,全靠用户体验,谁家用户体验好,谁的用户粘性就高。

视频号能抢占抖快市场,靠的是微信超级入口的流量,高德地图领跑导航软件,靠的是用户体验。即便是抖快,有电商业务,更多的也是商家去卷,主播去卷,平台再去补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而消费型产品,从用户维度来讲,忠诚度是最低的。

比如,用户为长视频平台付费,不是忠诚于平台,而是独家剧,音乐类同样如此。用户在平台是消费内容,内容肯定是第一位的。

电商类服务,肯定是哪家更划算用哪家。今年的外卖大战,肯定是谁的补贴力度大,去薅哪家的羊毛。别说消费者了,就是企业员工也是如此,毕竟你我皆牛马,跟资本共情个毛线啊。

消费型产品的特性决定了,用户是没有忠诚度可言的,这不是哪家公司护城河深不深的问题,而是消费型产品的特性决定的。

既然消费产品的供给是标准化的,那么关键就来到了价格。

短期内,谁家价格低,用户自然就会跑到谁家去。所以,补贴与否,跟美团有没有护城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美团利润暴跌,就去质疑美团护城河太浅,其实是反商业常识的。

而外卖生意真正的用户粘性,也不是一两次补贴大战就能决定的。外卖配送的效率、交付的质量、供给的丰富度都是决定长期用户留存的关键因素。

所以,有没有护城河,我们或许不该轻易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未必一定是坏事。

打的一片火热的巨头,到底在争什么?

所谓外卖的护城河,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王兴那套“高频打低频”的进攻理论。

高频的餐饮外卖,带动相对低频的即时零售,提升整个电商的GMV拉动效应,是阿里所在意的地方。

阿里看上的不是外卖那点毛利,而是看上了即时零售与整个电商业务的协同。这个目标已经几乎明牌了。

看数据,8月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8月份周日均订单达8000万单;闪购整体月度交易用户买家达3亿,较4月前增长200%。

对于外卖行业来说,真正的竞争其实早就结束了。

毕竟补贴大战不会永远打下去。大家都不是无限子弹。半年报,阿里能动的资金有5800亿、京东还有2234亿,美团有1700多亿。

未来会不会在补贴上投入1000亿、2000亿?我认为大概率不会。不是因为钱不够多,而是花钱的边际收益太低。

假如再过两个季度,即时零售市场格局仍然未定,那么继续投入补贴就变成了一件战略风险极高的事情,各家都不会接受。

所以,竞争中的市场最终会趋于一个动态均衡,市场格局也会成为一种稳态。

王兴曾经用「721」格局来描述互联网行业: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20%;其余所有瓜分剩下的10%。

721格局,是一种“稳态”,既有充分竞争,又有规模效应,是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打破了。

为什么难打破?

因为这是由成本决定的,外卖这个行业,你的履约成本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你的效率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最终会决定你能有怎样的市场规模。

从成本上来看,时效性越强,成本越高。外卖、即时零售一单也要5到8块的配送成本,快递的成本至少还要再低3到5块。

这部分成本,是商品采购、投放之外新增加的履约成本,成本这么高,就注定了即时零售在电商行业里不会成为主角。

你看直到现在,除了各家的跑腿服务,也没有再出现一个专门送商品的外卖平台,原因就是成本裹不住。

所以,即时零售的生意只有和外卖生意一起做,才能平摊履约成本,把双方的成本都降下来。这其实跟街边的凉皮儿店卖肉夹馍是一个道理。

与成本同样重要的,是品类心智。即便是再补贴几百亿,核心品类的心智总是难以动摇的。

就像当年拼多多补贴苹果手机,确实是拿下了不少的5环内用户,但家电品类心智还是在京东,外卖也是同样逻辑。美团底牌是正餐,正餐就会成为核心的品类标签,很难再被撼动。

美团要警惕的,其实不是外卖,而是外卖之外的消费领域。

巨头们在外卖这一亩三分地打来打去,其实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砸钱做数据也好,补贴抢用户也好,其实都是为了一件事儿:抓住消费第一入口的地位。

一方面,京东、淘宝、抖音、美团、支付宝,大家都不只局限于购物一个功能,电商、金融、本地生活入口都有。超级APP越来越趋向“巨无霸”APP的方向演化。

另一方面,增长越来越难,大家都想要把自己的流量转化路径缩短,最短的路径,不就是用户在自己的APP完成一站式消费?所以,大消费的概念又被提了出来。

大消费时代,谁能真正做到互联网消费的“最大公约数”?还是要巨头们自己来回答。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过去互联网商业从搜索入口开枝散叶,各类应用崛起,到今天似乎又迎来了新的“大一统”时代。

今天,微信月活13亿、美团月活8.9亿、淘宝月活6亿、抖音月活7.5亿。人们的注意力、需求进入一个无比集中的新时代。

新时代里,一定会有新的商业变革出现,外卖大战之后,真的拐点何时出现?不妨且行且看。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