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5小时前 147 阅读 0 评论

无人公司的道具们在组团出现,人要去哪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AI正悄然占据组织的执行链条、创意工作甚至战略决策。而当工具开始组团上线,人又该如何在这套高效运转的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本文将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探讨身份重塑、价值再分配与组织模式重构,引发你对未来职场的深层思考。

上海浦东的街头,一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在路边稳稳停靠。

乘客用手机扫码,车门自动打开,坐定后,在屏幕上输入目的地。车辆安静地汇入车流,7公里路程,计价器最终显示:3元。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序幕,而是2025年正在我们身边开始上演的现实。驾驶座上的人类,正在逐渐地消失。现在的普遍预期是Robotaxi真的来了。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期间,上海发放了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允许RoboTaxi在浦东新区(除陆家嘴外)开展收费服务。运营企业:小马智行(Pony.ai),百度智行,赛可智能,友道智途(上汽集团旗下)

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

当我们把视线从街道拉向天空,会看到很多消费级无人机,正让普通人以249克的轻巧,一键拍出过去只有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的“小行星视角”;在深夜的救援现场,一盏手掌大小的无人机,用每小时0.1度的微弱耗电,点亮了1000平米的黑暗,光芒的背后,是能量密度远超常规的固态电池技术。

从公共空间到私密领域,这场“静默革命”正在同步发生。柳工的无人装载机,驶入了粉尘弥漫、人类难以立足的矿山深处,精准地执行着指令;

Yarbo庭院机器人,正用“你的大院子,你的自由时光”这样的口号,接管都市人疲于奔命的除草、扫雪工作;

而在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新石器的无人配送车,开始奔走在海外国内各个城市的街头巷尾。

RoboTaxi、无人机、无人矿车、庭院机器人、无人配送……它们在逐渐告别散落各处实验性产品的形象。在资本(高盛预测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达140亿美元)与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以“完整负担某种服务的公司”的形态,组团出现。

主要由AI驱动的内核(编排与优化能力)与这些道具的搭配最终就会催生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无人公司,100万无人驾驶汽车的管理是不可能靠人的,同理可以扩展到其它。(但无人公司不是只有这个形态,显然在数字空间中会更快一步)

它们形成了一个个无需人类直接操作、却能高效运转的商业闭环。它们冷静、精准、不知疲倦,并且成本极低。它们正在重构成本、空间与效率的定义。

于是,那个终极问题浮现了:当驾驶座、操作杆、办公室的键盘前,那个我们熟悉的人类身影正逐渐淡出,我们为自己留下的价值,又该在哪里安放?

这是个复杂故事,如果把它演绎成一幕舞台剧的话,那第一幕恐怕就是危机的加剧,但我们很难选择不发生,而只能直面。

上面这些产品不会一下子成熟的,还有些时间,但当我们调高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各种产品像过冬的燕子,不管起飞点是哪儿,但目的却大致是一样的。

第一幕:危机的加剧——完美工具与经济驱逐

AI首先扮演的角色,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者,它成为人类“经济价值”的终结者这一点似乎注定发生。

在过去的经济模式中,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其在生产体系中的劳动来体现。然而,AI正在系统性地瓦解这一基础,它所取代的,已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包括了认知性、创造性的工作。

从过去分工体系的角度来看,可说是巨细不论,无所不包。

这就潜在会催生一个全新的、规模空前的阶层——“无用之人”或“经济被驱逐者”。他们并非因为懒惰或无能,而是因为在AI的绝对效率面前,其经济价值被清零了。

当一个社会中大部分成员在经济上变得“多余”,整个社会潜在就有崩溃的风险。这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衰退,而是一场深刻的存在合理性危机。

此时,旧的经济体系只剩下两条路:要么是建立一个“奶头乐”式的数字极权,用最低成本的娱乐和最严密的监控来安抚和管制这群“无用之人”;要么,就是整个系统在剧烈的内部矛盾中走向崩溃。

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人类似乎只能开倒车,停滞自己的发展。这时候确实需要看到同步上演的第二幕。

第二幕:出路的可能性——新经济与自我回归

正是在第一幕所给出的悬崖边缘,AI的另一张面孔,那张朝向未来的、充满希望的面孔,才显现出其真正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开启新范式的“可能性本身”。因为正是AI制造了这场无可回避的危机,才迫使我们必须去构想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基础,源于AI所可能带来的丰裕和物质解放。

人类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与“稀缺性”斗争的历史。AI与自动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让“稀缺性”本身成为一个历史概念,为“不匮乏”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

我们现在世界的问题是生产力不足么,是没能力生产足够多的商品么?恐怕不是。

在此基础上,一种“更低成本的回归自我”成为可能。

这正是应对“经济价值丧失”危机的根本出路。当人的价值不再需要通过在经济机器体系中扮演一个“齿轮”来证明时,我们才终于有机会去探索“人”本身的目的。新经济模式的核心,必须从“如何分配工作”转向“如何分配财富与尊严”,从“就业”为中心转向以“存在”为中心。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建立全新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例如奥特曼尝试的全民基本收入(UBI),让每个人无论其“经济用途”如何,都拥有维持尊严生活的基本权利。

这将把人们从生存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去从事那些无法被市场估价,但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领域:艺术、哲学、社群联结、情感体验、精神探索。

“回归自我”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将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我们今天所说的“工作”,将被“创造”和“游戏”所取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创造者,通过AI赋能的工具链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并通过去中心化的协作网络,形成新的、流动的、基于使命而非雇佣的共同体。

AI在此不再是监控探头,而是赋能个体的“外脑”和连接彼此的“神经索”。

终章:十字路口的选择——技术奇点还是人的新起点?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AI本身没有预设的立场,它只是人类意志的放大器。它带来的经济驱逐,将会让过去的内在矛盾推到顶点,使我们退无可退。

是选择第一条路,利用AI建成一座终极监狱,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迎来精神的彻底凋零,拥抱一个由“系统”和一群被喂养得很好但灵魂空虚的“用户”构成的世界?

还是选择第二条路,勇敢地进行再造,重新定义财富、劳动与人生的意义,将AI带来的生产力解放,转化为全人类的自由与尊严?

这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奇点”来匹配正在发生的“技术奇点”——它要求我们超越彼此的恐惧,选择信任;超脱控制,选择自由;超越自我孤立,选择连接;超越混乱,重建和谐。

在一个并非由匮乏,而是由富余所定义的时代,人类境况可能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怪诞:我们精心构筑了一个能够生产出无限珍馐的厨房,却发现筵席上下的多数人正忍受着饥饿。这并非食物的缺席,而是通往盛宴之路的断裂。人类的集体潜能,如同一轮悬浮于海市蜃楼中的太阳,真实地照耀着,却无法将温暖投射到现实的土地上。

最终,这悬浮的盛宴会不会降临,那被囚禁的潜能能否被释放,取决于我们。AI已经将钥匙和更坚固的锁,同时放在了我们手中。

这或许是我们的AI时代里,唯一真正重要的问题。起于技术,但不单是技术问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琢磨事】,微信公众号:【琢磨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