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小时前 201 阅读 0 评论

2025年短剧赛道全景分析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中国市场以6.62亿用户和634亿规模领跑,全球用户狂热追捧、付费意愿飙升,短剧的“短平快”“爽甜虐”成为最强情绪供给模型。从叙事结构到商业模式,从技术革新到平台策略,它正重塑内容创作、用户习惯与产业逻辑。本文将带你拆解短剧的爆火机制、赛道现状与未来趋势,一窥这场“内容新物种”的全景图谱。

一、短剧爆火的底层逻辑与市场需求解析

1.1 定义与发展现状

短剧作为新兴网络视听内容形态,通常单集时长1-30分钟,具备完整叙事结构。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半年增长率14.8%,使用率59.7%(较上半年提升7.3个百分点);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增至101分钟,与即时通讯类应用持平。

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越全年电影票房;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全球市场同样强劲,2025年全球短剧平台规模预计达7.21亿美元,较2024年的6.54亿美元增长10.2%。

1.2 爆火的底层逻辑

短剧的爆发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核心逻辑可归结为五点:

1)碎片化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用户平均注意力时长从10年前的2分钟锐减至40秒。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中,传统长视频难以满足即时娱乐需求,而短剧“短平快”的特点,能让用户在几分钟内获得完整情绪体验。

2)强刺激与即时反馈的叙事设计

短剧采用高密度、强反转结构,“开篇即高潮,每集有爆点”。例如快手短剧市场中,单分钟需完成三次情绪反转,“15秒一反转”的模式能快速激发观看欲望——这种高效的情绪价值供给,是短剧吸引用户的核心密码。

3)低成本高效益的商业闭环

与长视频相比,短剧制作成本低(单部数万元至百万元)、周期短(以天计),且变现模式多元。AI剧本生成、虚拟演员建模等工具的应用,进一步压缩了制作周期与成本,吸引大量资本与创作者入局。

4)平台算法的强力助推

短视频平台“内容找人”的逻辑加速了短剧传播:新短剧先进入初始流量池测试,算法根据完播率、互动数据决定后续推荐权重,分层次扩大曝光。这种机制让优质短剧能快速触达目标用户。

5)创作与消费的双向民主化

短剧打破了传统影视高门槛,普通人可通过“即梦AI”等工具在数小时内生成短剧,实现从剧本到特效的全流程自动化。同时,用户反馈能即时影响创作,形成“创作者-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1.3 满足多元需求

短剧的崛起,本质是精准捕捉了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爽感”“甜感”“虐感”等情绪体验,为用户提供压力释放渠道,实现情绪价值与即时宣泄,数据显示,2025年含社会议题的短剧用户留存率较传统类型提升40%,爆款作品往往折射社会现状与群体压力 ;“短平快”特点适配现代人碎片化生活,能让用户无需担心时间投入过多或剧情遗忘,实现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

正如网友评价:“这剧就像麻辣烫,明知‘上头’却停不下来。” ;付费模式下,短剧单集1 – 3元,全集价格远低于电影票,免费模式中,用户仅需观看少量广告即可解锁内容,成为低成本的娱乐消费选择,极大降低了娱乐门槛。

优质短剧常成为社交货币,例如《陛下天天被咖妃肘击》仅凭标题梗就刷出百万讨论量,用户通过剧情讨论、角色CP组合等互动,满足社交互动与话题参与需求 ;中老年群体偏好催婚、婆媳关系等题材,短剧通过塑造“理想婆婆”“完美父亲”等角色,将代际冲突痛点转化为“一键解决”的幻想方案,实现特定群体的情感代偿,弥补现实中可能缺失的情绪需求 。

中老年群体偏好催婚、婆媳关系等题材,短剧通过塑造“理想婆婆”“完美父亲”等角色,将代际冲突痛点转化为“一键解决”的幻想方案,弥补现实中可能缺失的情绪需求。

1.4 国际市场的发展与需求特征

短剧的火爆已延伸至全球,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征: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海外市场中国短剧APP增至237款,同比增长近4倍,展现出市场规模与增长。

美国是核心市场,贡献全球60%-70%的收入,当地用户付费能力强,ReelShort、Drama Box等APP在美国的平均每下载收入是其他市场的6倍,体现付费意愿的地域差异。

低成本短剧在海外创造高收益,如成本不足20万美元的《The Divorced Billionaire Heiress》在北美狂揽3500万美元,《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单月收入破350万美元,登顶美国App Store娱乐榜,彰显中国短剧出海的爆发力。

国际用户偏好有分化,北美市场偏好霸总、甜宠题材,也融入狼人、吸血鬼等本土文化元素,东南亚市场对中国古装剧接受度高,因其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且国际用户同样通过短剧满足碎片化娱乐、情绪宣泄需求,还将其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快节奏、强情节的特点也契合全球年轻一代的内容消费习惯,反映出需求本质的共通性 。

二、短剧与长视频、短视频的形态对比

2.1 内容形态与叙事结构

注:长视频虽呈“短化”趋势(如爱优腾自制剧控制在12集内),但仍需遵循传统叙事逻辑,与短剧有本质区别。

2.2 受众群体与场景

2.3 运营模式与分发机制

2.4 商业模式

三、大厂布局短剧赛道的战略与行动

3.1 字节跳动:矩阵战略领跑市场

字节跳动通过“多APP矩阵+全链条整合”策略构建短剧行业壁垒,具体布局如下:

1)矩阵式产品布局

  • 红果短剧:作为旗舰APP,采用“免费+广告”模式,依托抖音7亿日活用户流量,2025年3月月活达1.73亿(与优酷仅相差1200万);上半年累计产出15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作品,平均每4天诞生1部。
  • 木叶短剧:主打下沉市场,聚焦“逆袭”“总裁”等热门题材,精准填补红果向精品化转型后留下的下沉市场空白。
  • 咸柠短剧:处于待上线阶段,通过多品牌协同复用技术资源,进一步扩大用户覆盖范围。

2)全链条生态整合

字节已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打通番茄小说、红果短剧、抖音的内容生态(例如《念念有词》即改编自番茄小说IP)。

同时,“即梦AI”工具显著降低创作门槛,实现“剧本-分镜-特效”全流程自动化。

流量层面形成“抖音刷片段引流→红果短剧看全集转化”的闭环,小程序则进一步降低用户观看门槛。

3)商业表现亮眼

2025年4月,红果短剧单月分账突破5亿元,其中10家版权方分账超千万元,80部作品分账破百万元,商业变现能力凸显。

3.2 腾讯:横竖屏并行与IP协同

腾讯依托自身IP储备与多平台协同优势,在短剧领域深耕“精品化+全场景覆盖”路线,具体布局如下:

  1. 腾讯视频短剧聚焦横屏内容,对“十分短剧”品牌进行升级。2025年春节档两周内上新8部作品,分账超3000万元;针对分账超100万元的项目,推出15%的额外补贴政策,并将长尾分账期延长至12个月,强化对优质内容的扶持。
  2. 火星短剧社作为微信小程序端的短剧平台,采用“广告解锁”模式(观看半分钟广告即可兑换1集内容),大幅降低用户观看门槛,提升轻量化场景的触达效率。
  3. 阅文短剧:以付费模式为核心,其在抖音上线的作品《你是我的恋恋不忘》播放量达2.5亿次,展现出IP跨平台转化的潜力。
  4. 微信短剧入口在“发现”页新增短剧入口,聚合第三方平台内容,进一步强化微信作为分发枢纽的核心角色,拓宽短剧触达场景。

此外,腾讯联动阅文丰富IP资源(2024年授权超百部),并探索社会价值题材(如《今人不见古时玥》融合汉代文化);春节档期间组织30余场明星陪看活动,带动社交媒体总声量近30亿。2025年1月微短剧有效播放量TOP10中,腾讯视频占据8席,凸显其在精品内容领域的竞争力。

3.3 爱奇艺:双轨并行与差异化定位

爱奇艺通过“双剧场+垂直分类”策略构建短剧领域的特色竞争力,具体举措如下:

1)产品与战略调整

  • 双剧场定位:“短剧场”主打横屏内容,单集时长5-20分钟;“微剧场”聚焦竖屏形式,单集1-5分钟,通过载体与时长差异实现精准用户分层。
  • 品牌升级:将“极速版”更名为“爱奇艺微短剧”,专注短剧内容分发,与主站形成差异化定位,强化用户认知。

2)内容与运营布局,2025年春节期间,爱奇艺推出28部微剧,采用“会员畅看+非会员每日限免1部”的运营模式;内容上探索现实主义题材(如《怪奇笔记》),并引入AI技术优化创作流程,实现降本提效。变现层面结合平台会员体系与广告分账模式,深耕女频、男频、银发经济等垂直领域,进一步释放细分市场潜力。

3.4 快手:付费会员与私域运营

快手则以“付费模式+私域运营”为核心策略,持续强化用户粘性,具体举措如下:

  1. 推出“付费短剧会员”服务,在扶持期内将100%收入让利给合作方,以此推动内容向精品化升级(减少低俗内容);同时借助算法推荐与社交传播双渠道进行内容分发,鼓励创作者深耕私域运营——通过引导用户关注、加强互动等方式提升作品完播率。
  2. 2025年6月,快手停止对第三方短剧小程序的推广,转而聚焦平台原生短剧,进一步加强内容审核力度与创作者扶持政策,以集中资源深耕自有生态。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4.1 内容精品化与题材多元化

社会议题类短剧用户留存率提升40%,《家里家外》等“温暖现实主义”作品,带动同类型播放量增长120% ,彰显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升级。历史文化(如《今人不见古时玥》 )、科幻(如《大运冲》,特效占比50% )、悬疑(如《怪奇笔记》 )等题材突围,打破“甜宠/逆袭”的创作定式;精品短剧单集成本跃升至数十万元,专业影视团队入场,AI、虚拟拍摄技术广泛应用,质量向长视频靠拢 。

4.2 商业模式创新与变现多元

混合变现成主流,“免费+付费+广告”模式普及,以前几集免费引流、后续付费转化;会员订阅(免广告、提前看等)强化用户粘性。IP全链开发拓展,从网文、漫画改编(如阅文IP ),向游戏、周边、线下活动延伸,构建“短剧 – 长视频 – 衍生”IP闭环。品牌合作深化,定制短剧、自然植入、IP联名成趋势,品牌从“硬曝光”转向“内容共生” 。

4.3 平台竞争与生态建设

矩阵化布局成常态,多APP、横竖屏并行、多平台协同,覆盖全年龄段与场景。生态战成竞争核心,平台竞争从流量争夺,转向创作者生态(扶持计划 )、IP生态(开发 – 变现闭环 )、技术生态(AI工具开放 )的构建。跨界融合持续推进,文旅短剧带火地方旅游,教育短剧融合知识科普,电商短剧打通带货,产业协同创造新价值 。

短剧爆发,是内容形态创新,更是媒介环境、用户需求与技术进步共振的结果。未来,伴随精品化深化、生态完善与跨界融合,短剧将成网络视听产业核心增长极。

本文由 @vikto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