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7小时前 190 阅读 0 评论

AI时代企业的工作方式-“有事问我的AI伙伴”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最近有媒体报道,在美国的某Fintech公司,CEO将“无邮件、无会议”上升到公司KPI的层面,明确要求员工减少彼此沟通,把更多的信息直接“喂给AI”,由AI来承担协作和汇总的角色。甚至尝试进一步的极限实验——要求减少工作天数,甚至安排全球性的集体假期,以测试公司是否能够在“几乎无人参与”的情况下依然运转。这样激进的实验让员工普遍感到不安:有人把它比喻成“超市员工教顾客自助扫码,最终自己被优化掉”,仿佛是在掘自己的墓,自己是不是在一步步把岗位交给AI?

最近某国内大厂办公协同软件的CEO提到:“AI时代的工作方式本质就是AI是主体,人辅助AI理解世界,对物理世界进行决策与反馈行动。原来目前很多产品,包括钉钉,还停留在让人用AI来处理一些工作,做一些效率提升的事情,主体是人,现在我们正在把主体转化成AI。”

AI时代的工作方式将如何演变进化?AI是伙伴还是老板?

一、AI对内部协作方式的冲击


生成式AI与智能体技术加速成熟,企业内部的工作协作与沟通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会议与邮件,这些曾经象征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工具”,正在被重新审视,甚至被替代。新的内部协同方式开始出现,“有事问AI”。

  1. 从“人对人”到“人对AI”的沟通


  • 过去:员工之间通过邮件、会议、即时通信来同步信息与推进工作。

  •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推动“无邮件”或“少会议”文化,要求员工通过向AI系统输入信息,让AI在后台整合、分析,再推送给相关人员。



  1. AI成为“数字记录员”与“任务协调者”


  • AI代理能够自动记录工作进展、生成会议纪要、分配任务,减少人工沟通成本。员工的输入更像是“喂数据”,而非传统意义的对话。


  1. 协作平台的AI化


  • 原本基于Slack、Teams、Notion的协作,逐渐被AI智能体驱动的知识网络取代:AI能在几秒钟内找到最佳文档、合适的项目负责人,甚至模拟讨论方案。


  • 钉钉最新的AI钉钉1.0发布会的头一个产品,“钉钉ONE”,就是 一个“AI钉”。作为你的AI秘书,“钉钉ONE”把你的消息全部处理一遍,按照优先级一个个呈现给你,以后不用老板天天盯着员工,AI盯着你催着你就把工作按时完成了。AI时代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工作刷着刷着,就刷完了。



  1. 人人都有AI助手


  • 企业从AI助手出发 很贴心地推出各种AI助手,从写周报和PPT。到预定会议室,填写工单,样样精通周全,让员工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无形中在后台“投喂AI”。


  • 员工养成习惯干事之前跟AI交流,并把AI当成亦师亦友的朋友,通过多轮对话,把问题告诉它,听听它的建议,都养成了用AI、搭知识库的习惯,就可以沉淀组织中的核心知识,养成有事问AI的新型协作方式,便为后续智能体的推广打下基础。



二、利与弊:AI协作的双刃剑


✅ 潜在优势


  1. 效率提升:减少低效会议与冗余邮件,让人力专注在核心创造性任务。

  2. 信息透明:AI可以结构化整理分散的知识,减少“信息孤岛”。

  3. 跨时区协作更顺畅:AI代替异步沟通中的重复解释,减少时差摩擦。

  4. 知识沉淀:AI可以长期记忆企业知识,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经验断层。


⚠️ 潜在风险


  1. 人际关系削弱:面对面的沟通减少,团队凝聚力可能下降。

  2. 过度依赖AI:如果员工只是“输入信息”,缺少深度交流,可能降低批判性思考。

  3. 数据隐私与透明边界:过多的信息输入AI,可能引发数据安全与隐私担忧。

  4. 员工焦虑:当“无邮件、无会议”甚至“全球停工测试”,这样激进的实验让员工普遍感到不安:有人把它比喻成“超市员工教顾客自助扫码,最终自己被优化掉”,仿佛是在掘自己的墓,自己是不是在一步步把岗位交给AI?这种集体焦虑,可能比效率损失更危险。


三、企业管理者的思考方向


  1. 平衡AI与人性化沟通:企业不能一刀切“取消会议、禁用邮件”,而应当定义清楚:哪些任务适合AI自动化,哪些需要真实的人际交流。例如:OKR汇报可以交给AI处理,但团队愿景讨论最好保留面对面。

  2. AI透明化:企业应明确AI处理的数据范围、使用目的,避免让员工感觉“所有行为都被监控或取代”。

  3. 文化重塑:从“文山会海”转向“少而精”的交流,既能保持效率,又能保留团队温度。


四、员工的应对策略


  1. 学习与AI协作:把AI当成“同事”而非“威胁”,学会如何让AI提升自己的产出效率。

  2. 加强人际关系价值:刻意维护团队中的真实连接,例如线下见面、 informal chat。

  3. 提升不可替代能力:AI擅长结构化和信息处理,但在人类情感洞察、跨界创新、战略判断上仍有差距。

  4. 主动参与AI治理:提出隐私与透明性的反馈,让自己不仅是AI的“使用者”,更是组织AI规则的“塑造者”。


五、未来展望


可以预见,在未来AI原生企业里:

  • 例行事务:被AI代理完全替代。

  • 协作框架:更多依赖AI驱动的知识图谱与任务协调。

  • 人类价值:集中在创造性、判断性与人际信任构建。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议室里再也没有冗长的报告与PowerPoint,而是AI给每个人推送了定制化的结论。人类真正要开会的,只有那些“AI无法替代的讨论”——愿景、创新与信任。

👉 总结一句:AI不是让我们不再沟通,而是让沟通更高效、更聚焦于价值本身。 企业和员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效率与人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