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小时前 182 阅读 0 评论

剑桥揭开大模型翻车黑箱,别再怪它不懂推理,是行动出错了

作者头像
新智元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导读】为什么大模型,在执行长时任务时容易翻车?这让一些专家,开始质疑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认为它们是否只是提供了「思考的幻觉」。近日,剑桥大学等机构的一项研究证明:问题不是出现在推理上,而是出在大模型的执行能力上。

大模型也有「EMO」时刻。

比如,Gemini在Cursor里调试编译错误后,打开了自责「循环模式」,把「I am a disgrace(我很丢脸)」重复了86次。

尽管大模型在复杂推理能力上已有了巨大进步,但上述现象仍使一部分专家认为:

思考模型,只提供了「思考的幻觉」,因为当任务被拉长时它们最终会失败。

近日,剑桥大学等机构的一项研究对这些「翻车」现象作出解释,研究者认为:

问题不在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而在于其执行计划的能力。

边际收益递减的错觉:衡量大语言模型的长时程任务执行能力https://arxiv.org/pdf/2509.09677 

也就是说,大模型出现问题未必是源于「思考的幻觉」,而更可能是执行阶段「打滑」了。

研究人员发现,单步准确率的小幅提升,会复利式地放大你能完成的总步骤数,使任务「里程」指数级变长。

随着步骤数量增加,模型的每步准确率会下降——不仅仅是「上下文太长」,还有一个更「诡异」的现象:自条件化效应(self-conditioning)。

所谓「自条件化」,当上下文里包含模型先前犯过的错,将导致它在后续过程中会更容易再犯错。

任务变长就失败,只因模型不会推理?

业界正竞相打造能够处理整个项目而非孤立问题的智能体,随之而来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如何度量大模型能可靠执行的步骤数量?

任务一变长,就失败。是因为大模型「不会推理」吗?

研究人员认为,大模型在早期多步中能正确遵循指令,说明其具备按计划执行的能力。

这也证明,大模型不是失败在了推理上,而是在执行上:

随着任务变长,模型在执行计划时更可能出错。

目前,大量研究聚焦于大模型的推理能力,而对执行稳定性关注不足

这一点,随着大模型被用于长推理与智能体任务,重要性也正日益上升。

单步稳一点,长跑多一截

长视界任务需要大量步骤,其中任务长度,即为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数。

研究人员通过下面几个指标来评估性能:

  • 步骤准确率(Step Accuracy):度量在第i-1步到第i步的状态更新是否正确的样本占比,而不考虑模型在第i-1步的状态是否正确;
  • 轮次准确率(Turn Accuracy):一轮是与模型的一次交互,可能需要执行多个步骤。轮次准确率度量在第t-1轮到第t轮的状态更新是否正确的样本占比,而不考虑模型在第t-1轮的状态是否正确;
  • 轮次复杂度(K)(Turn Complexity):定义为模型每轮必须执行的步骤数;
  • 任务准确率(Task Accuracy):度量模型在执行i个步骤的过程中不犯任何错误、从而完成任务的样本占比;
  • 视界长度(Hs)(Horizon Length):给定成功率阈值0 ≤ s ≤ 1。将模型的视界长度定义为模型在第i个步骤处的平均任务准确率降到低于概率s的位置。

如图2所示,模型在超过50%准确率下可执行的任务长度,在单步准确率超过70%后,随单步准确率增加,而呈现快于指数的增长。

图3显示了如何把「长视界任务」,抽象为一串可控的小步骤,以及如何只测「执行力」,而不掺杂「规划力」。

左图中,该框架将长视界任务建模为一系列「先检索、再合成」的步骤。

右图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简单任务,用以将规划与执行解耦:

每一轮以键(key)给出计划,要求模型检索对应值(value),并计算累计和。

该推导表明,即便在问答类任务上准确率的提升似乎在放缓,仍然可以在更长的任务上预期得到巨大的收益。

例如,在软件工程任务上,前沿模型在s=0.5时的视界长度呈指数增长,每7个月翻一番。

研究人员认为,单轮或短任务基准,在评估进一步投资LLM算力收益时,可能制造出「进展放缓」的错觉,而模型可完成的任务长度,是更能指示经济价值的指标,它们却可能在快速增长。

只考「执行力」把规划和知识先拿掉

研究人员把「要做什么」(规划)和「知道什么」(知识)都喂给模型,只考它能不能稳定地把步骤一口气做完。

这样就能纯粹度量LLM的长视界执行能力。

以订机票为例。

现实中,订机票不是一句「帮我订」就完了,它是一串流程:

  • 打开某个航班详情;
  • 核对起降时间、行李额度、转机时长、准点率、口碑;
  • 套用里程、会员、优惠券;
  • 在「价格×时长×偏好」的权衡里做选择。

其中的每一步,都要先「检索」信息/调用工具,再把新信息与当前判断融合。

评完一个航班是一次执行;评完多条备选航班直到下单,是一段长视界执行。

经常会有人将执行失败归因到「不会推理/不会规划」。

研究人员则认为,就算推理、规划和世界知识都完美,LLM在长链条上仍可能因为「执行不稳」而失误。

因此,他们将执行单独拎出来测——把计划和知识都显式提供,只让模型照做。

研究人员首先验证这样的假设:

即便在不需要世界知识与规划的任务上,长视界执行也会很难。随后,再研究扩大模型规模对长视界执行的益处。

研究人员评估了Qwen3、Gemma3模型家族。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轮次复杂度设置为最简单形式(K=1),每轮仅提供一个键,并改变轮次数量。

结果1:长视界执行仍然很具挑战性。

如图4所示,除了Gemma3-4B与Qwen3-4B外,所有模型在第一步的准确率均达到了100%,表明它们具备完成我们任务单步所需的知识与推理能力。

然而,任务准确率在后续轮次迅速下滑。

即便是表现最好的Qwen3-32B,其准确率也会在15轮内跌到50%以下。

这证实了研究人员的假设:

即便移除了规划和知识需求,长视界执行依然很难。

如图4,研究人员改变模型规模,并研究随着轮次数增加的完整任务准确率(a)与逐轮准确率(b)。

粗体线是5轮的滑动平均。

虚线(b)中的逐轮准确率显示除了最小的模型外,任务的单步准确率都是100%。

然而,随着轮次数增加,小模型与大模型的性能差距拉大(a),后者拥有显著更长的视界长度(c)。

结果2:扩大模型规模的收益并不递减。

如图4(a)所示,更大的模型能在更多轮次上保持更高的任务准确率,从而带来清晰的视界长度缩放趋势(图4(c))。

这验证了两点重要结论:

长视界执行是困难的;

扩大模型规模,能显著增加模型可正确执行的轮次数。

自条件化效应,为什么轮次准确率会退化?

人们可能会期望,模型会在逐轮中保持恒定。

然而,图4(b)显示,随着轮次数增加,各轮的准确率稳步下降。

研究人员考察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设:

无论上下文内容如何,模型的性能仅仅由于上下文变长而退化。

模型会基于其过去的错误自条件化:看到前几轮的错误之后,它更可能在后续轮中犯错。

为解开这两个因素,研究人员通过操控模型的聊天历史,进行反事实实验。

他们用所选错误率注入人工输出历史,来控制错误率,格式保持一致。

如果完全「治愈」历史(诱导错误率为0%),那么模型在第1轮,与较后某一轮之间的准确率退化,就可归因于长上下文问题。

如果在保持「较后某一轮」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先前轮次错误率的上升,模型的准确率持续变差,这将表明模型会基于自己的过往错误进行条件化,从而提高未来错误的可能性。

结果3:自条件化,会在长上下文之外进一步导致逐轮准确率退化。

图5(a)中的结果显示,长上下文与自条件化都会导致退化。

研究人员发现,当基于无错历史进行条件化(诱导错误率=0.00)时,第100轮的逐轮准确率低于初始值,与先前关于长上下文退化的观察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当研究人员提高注入到上下文中的错误率时,第100轮的准确率会持续下降。

这表明了自条件化效应:当模型犯错时,它更可能继续犯错,导致如图5(b)所示的逐轮准确率在输出轨迹中持续退化。

结果4:与长上下文不同,扩大模型规模不能缓解自条件化。

注意在诱导错误率为0的情况下,第100轮的准确率会随着模型变大而稳定提升。

如图5(c)所示,把规模扩展到前沿(200B+参数)的模型,如Kimi-K2、DeepSeek-V3以及Qwen3-235B-Instruct-2507,基本解决了在100轮以内的长上下文退化问题,在「治愈」历史下实现了近乎完美的准确率。

然而,即便这样,这些大模型仍然容易受到自条件化的影响,当其历史中的诱导错误率上升时,性能仍会持续退化。

这或许与近期结果相似:

更大的模型在多轮对话中会出现人格漂移。在该项研究中,漂移的方向是「更容易犯错」的人格。

此外,模型会基于其过去的错误进行自条件化,导致每步准确率的退化。仅扩大模型规模不足以缓解这一点。

结果5:思考修复了自条件化。

图6中,研究人员清楚看到Qwen3的思考模型不会自条件化。

无论上下文中的错误率如何,模型在第100轮的准确率都保持稳定。

研究人员将之归结为两个原因:

其一,RL训练可能降低了语言模型「续写最可能下一个Token」的行为,使其更面向任务成功而非延续上下文。

其二,去除先前轮的思考轨迹,可能降低先前轮对模型输出的影响,因为模型会独立地思考新的这一轮。

启用思考的Qwen3模型不再发生自条件化,即便整个先前历史都是错误答案;这与非思考设置的结果形成对比。

研究人员以单轮可执行的任务长度为指标,对近期的「思考/Thinking」类模型,进行了基准评测,发现它们「抗翻车能力」更强:

它们不太会被先前错误带偏(自条件化被显著修复);

在单轮里就能把更长的任务跑完。

这证实了「先推理,后行动」的重要性,比如:

DeepSeek-V3不加思维链跑2步都难,但其思考版R1却能跑到200步;  

GPT-5 Thinking单轮可执行1000+步,Claude-4-Sonnet约432步。

作者简介

Akshit Sinha,剑桥大学机器学习与机器智能MPhil(MLMI)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模型能力评估与提升、图神经网络(GNN)解释性与「遗忘/反学习」、多智能体等。

在此之前,Akshit Sinha在IIIT Hyderabad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荣誉学士学位。他在Ponnurangam Kumaraguru的指导下,在Precog实验室从事基于图的机器学习研究。

参考资料:

https://x.com/arvindh__a/status/19665263694639514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编辑:元宇 ,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