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Emergence),是生成式AI浪潮的一个关键现象:当模型规模扩大至临界点,AI会展现出人类一般的智慧,能理解、学习甚至创造。
「涌现」也发生在现实世界——硅基文明一触即发,AI领域的创业者、创造者,正在用他们的智慧与头脑,点亮实现AGI的漫漫征途。
在新旧生产力交替之际,《智能涌现》推出新栏目「涌现36人」,我们将通过与业界关键人物的对话,记录这一阶段的新思考。
文|邓咏仪
编辑|苏建勋
访谈玉伯,很难。他不仅有自己的小宇宙和即刻账号,经常发表一些很有“人味”的观点,如果你去搜关于玉伯被采访的播客,更是满满一屏装不下的历史记录。
他的经历已经在不同场合叙述过多次:2008年进入阿里,做过技术、做过内部颇有口碑的文档产品“语雀”,管理数百人的团队,再到字节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
在创立新公司YouMind后,玉伯带着十余人的团队做创作者AI工具,希望为各种类型的创作者——记笔记、写文章、做播客、做视频、写小说的创作者,提供一站式 AI 创作工作间(AI Creation Studio)。
近期,YouMind也正式完成了第二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千万美元。
在跳出大厂创业后,玉伯不止一次表示,厌恶“大厂高管”的标签,有人直接称呼他为“叛逆高P”。
不过,玉伯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他乐于表达,且姿态真诚,就像他的社交平台签名所说:“一个诚实的人。”
△YouMind的初始界面,从一个输入框开始创作 来源:YouMind
压力给到了我们。在听完、看完玉伯的大多数访谈内容后,我们在杭州见到了他,谈话起点也从更本源的、做产品的动力开始:“你是物理系毕业,之前的几份工作经历也更偏效率产品的开发,为什么想要做一款创作者产品?”
“这个问题还真没人问过。”玉伯说,随即他又用一种害羞的语气告诉我们:“你们可能不会想到,我的高考语文作文是满分,在大学里还出过诗集。”
玉伯在公众表达上非常活跃,在阿里时,就因为在内网敢说真话被很多人视为“嘴替”。创立YouMind后,他一直和创作者保持高频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和习惯。
2023年,ChatGPT爆火不久,类似Rewind.ai这样的产品,曾经是人们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雏形的想象——它能记住一个人的所有信息,从而给出更懂你的答案。
但在和几百个创作者聊天后,玉伯想问一个问题:“人类真的需要记住这么多信息吗?”
他认为,AI的“遗忘”,是一种很好的特质。
这也决定了YouMind的定位——不是类似Evernote、Notion这样的知识库,也不是钉钉、飞书文档这种主打协作的效率型工具。
YouMind专注在时效性更强的、基于项目的创作场景。“比如很多创作者来采访嘉宾,要写文章,一般提前两三天才会开始准备,YouMind就是为这准备的。”玉伯举了个例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一位小红书创作者,如果看到2025年的苹果发布会WWDC,想写一篇小红书笔记进行总结,TA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
打开YouMind,新建一个创作板(Board),输入“WWDC 2025最新资料”;
等待AI搜索并整理好资料,进入Board工作区;
在右侧的工作区,用户能够选择查看AI保存和整理好的各种资料,过程中可以记笔记、搜索更多资料、修改报告等等,在学习中也完成了创作。
△来源:YouMind
简单来说,YouMind不希望成为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把所有信息塞进去,而是想做“AI时代的纸和笔”——直接把纸笔递给用户,让他们马上开始创作。
创作的“冷启动”时间会被缩短很多。无论是做一个PPT,还是写一篇笔记,如果创作者难以动笔,YouMind的AI助手能迅速给出思路、帮助找资料、写草稿、配插画等等,陪伴用户一起创作。
但在产品上克制的反面,是YouMind对内容形态的野心。
对YouMind的演进路线,玉伯用了8个字来概括:“万物化稿,稿生万物”。在未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模态的内容之间,一定可以相互转换。AI应用创业者要做的,只是要跟着底层的模型不断演进。
在刚刚过去的6月,YouMind已经更新到了“0.3版本”:提供找资料和写稿的一体化 AI Agent 体验,同时 iOS App 也已上架第一版(搜索 YouMind 可下载)。接下来,YouMind很快也会上线多模态的相关功能。
2025年,基座大模型厂商依然处在风口浪尖之上,而火热的具身智能公司俨然有着“大跃进”的势头。选择在相对小众的赛道上创业,玉伯保持着他的诚实一面——在AI应用的观察上常有“暴论”。比如,花数年时间找PMF是正常的;而很多伟大的公司,刚开始的业务起点也都无人看好。
我们将玉伯的观察和观点,浓缩成了一篇集锦:
创业九十九死一生,找PMF花2-3年很正常
在我的定义里,AI还是辅助人的存在。
YouMind的核心其实是用AI降低创作的门槛,让那些对创作有向往,曾经写过一些东西,后来又没能坚持重新创作的用户,重新开始创作。
但创作的上限、风格依旧是人去决定的。比如,我来使用,就是玉伯的风格,只是以前你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但现在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个小编,或者小助手。
比如,你可以让YouMind根据当前文档的内容,帮我配两三张图,然后AI就开始给我们配图了。配完之后,AI甚至可以一键插入图片、改成小红书版式等等,让AI承担可以重复的、非创意的部分。
我们的0.1版本,功能类似于一个收藏夹,一个剪藏插件。通过浏览器插件、IOS端,用户可以一键将视频和文章收藏至YouMind。
0.2版本,你可以认为是一个Office、一个Word,只是这个Word带了资源管理和AI辅助,类似编程里的IDE(集成开发环境),那我们做的就是ICE(集成创作环境)。
0.3版本就是刚上新的这个版本,带了Agent功能,希望帮用户解决一个创作中很大的难点:怎么开始创作。
以后我们会往多模态走,我非常笃定“稿生万物”这个方向。接下来就是多模态,这个是我们一定会做的。
很多人说,AI公司几个月就能找到PMF,好多都是假的。
我比较喜欢研究那些比较长周期的产品,比如Figma、Notion、Linear。比较不错的独角兽企业,甚至百亿以上的公司,它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找到PMF时间至少三到四年,有的甚至长达七八年。平均下来,大约3.5年。
“创作者工具”真的能称得上是一个AI创业机会吗?
我想反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创业?我自己的理解是,“创”比“业”更重要。
创业,我觉得这个名词某种意义上被互联网搞坏了。楼下开一个小餐馆,那也是创业。
创业嘛,大家都知道是九十九死一生,有时候就是在赌一些点,当年小红书也没有人看好的。
我这次创业的核心,首先是得养活这个团队,把用户服务好,达到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Agent,至少不是面向用户的未来
YouMind一开始就是一个收藏夹,用浏览器插件把你看到的视频文章一键收藏到YouMind,到了最新的0.3版本上新了Agent功能。
但我们更多的并不是想做一个垂类的Manus,更多想做的是类似Gamma所做的事。
我们更想解决“空白问题”。很多时候,你打开一个PPT页面,最难的其实是那片空白,很多人就会在那停住,不知道写什么。Gamma做的就是,你把想要的结果描述出来,我先帮你找一堆资料过来,然后写一个初稿。
本质上,那个作品很多时候不能成为成品,但你会有一个创作的起点。
现在“Agent”(智能体)很火,我觉得实际上,Agent是面向VC的概念。
无论是使用飞书还是钉钉的Agent,这些工具都是为了自动化处理任务。它们结合了当前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能够自动执行一些任务,现在这种技术都可以被重新包装成“Agent”。
我觉得Agent最后会变成一种技术层面东西,Agent是一种中间件,或者是一种技术手段、技术概念。
这些概念其实并不重要。对用户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AI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什么目标。
Agent不是未来,至少不是面向用户的未来,用户哪知道什么叫Agent?
不看用户画像,要看使用场景
YouMind从上线第一天就有付费用户,现在定价是20美元/月,国内是200元/年,定价马上会往上调整。
我们希望从第一天起就筛选出精准的付费用户。从0.1到刚更新的0.3版本,我们每推出一个版本,都会吸引一部分愿意为此功能付费的用户。 第一波用户,很多都是被剪藏功能吸引过来的,他们很希望手机端快点推出,因为很多阅读不发生存在PC端,发生在手机端,大家把各种情况下的要保存的资料,能够统一保存到一个地方。
不过,我们发现之前很多人都是收集了一堆资料,但是再也不阅读了。我们在推出0.3版本之后,吸引了一批已经有更新频次、正在开始在创作的第二波用户,算是专业创作者。
专业创作者是我们的头部付费用户,同时有很多想尝试内容创作的用户,也给我们付费了。
其实我们没有太多去研究用户画像。这也是受到梁宁《真需求》的影响。他讲的是,其实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不是研究用户画像,而是研究用户人设。
更多是在看他们用我的工具在做什么,他的需求在什么地方。
只要他用我的工具写Newsletter,用户是一个大叔,还是一个大学生,无所谓。
本质上,C端产品是吸引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一波人,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画像。
我们的做法实际上是基于文化差异进行区分。首先我们是面向C端,Day 1就全球化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设计比较偏欧美新设计风格的。典型的用户,可能就是喜欢苹果风格,比较简洁的布局。这些用户集中在美国、欧洲、新加坡,也有一些在中国。
但我们的产品比较少能吸引到日本用户。这是因为日本的很多网站,他们排版非常密密麻麻,对产品的信息密度的要求更高。
很多产品的调性,就已经决定用户群有多大了。
△来源:YouMind
知识管理是伪命题,人不需要记住所有信息
AI会“遗忘”,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特质。
本质上,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是积极心理学里有的理论,人的注意力应当更多的关注当下和未来,这一定比你的过去重要。
现在有很多产品主打Second Brain(第二大脑),让AI能够帮你记住你的所有信息。需要回忆的时候,可以随时给你们调出来。
比如前两年很火的项目Rewind AI,主打是把你所看的东西都记下来,但是这个过程,本质上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某一天,如果拍下了你看到的一朵云,把那朵云记下来真的重要吗?你未必真的在看那个云,可能明天你就会忘了。
真正需要这些信息的,可能是一些特定的Agent,比如你手上的手表,需要记录你的健康信息。
在YouMind的产品上,这也是一个差异化的、现实的取舍,无论是从用户需求还是成本来看。模型很难完全真的记住所有信息,你和ChatGPT多聊一点,聊长一些,ChatGPT也会开始记忆混乱的。
很多通用的大模型已经是最强的第二大脑了,如果拼记忆能力,我们很难拼过这些大模型。
人类视觉的比特率非常高,看到的东西进到大脑里,已经是几个量级的损耗。最后我们能够记住的,可能只有几个比特的信息。我们看不见的信息,远多于我们能看见的信息。
从信息筛选、抽象,到塑造了个人认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实际上也形成了人类共有的知识,共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个人觉得,人的脑容量有限,这是生物学上很好的设计,否则你永远被你的过往困扰。
什么东西可以遗忘,什么东西不能忘?
现在,YouMind借鉴的是一套知识管理的理论,叫“PARA方法论”。
我们做任何事情通常会有一个项目(Project),有时间节点,或者是一个兴趣点(Area),归成这两类项目。
这个项目是持续进行的,然后是Para模型中的R,指的是项目中收集的各种资料,包括文章、录音等。
最后,A是至关重要的,即归档(Archive)。
YouMind的逻辑是,专注在当前的P(Project)和A(Area)。当你是活跃的状态时,我们会希望你打开YouMind,很快地和这些内容做交互,但在Archive之后,成为历史资料后,应当尽可能从你的历史记录中消失,除非你再次激活它们。
YouMind更想做的,还是降低人类的创作门槛。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在以前,摄影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人们需要拿着相机去摄影,但随着手机摄像头的普及,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拍照。
但就像“拍照”和“摄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YouMind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创作,但是创作的内容会受限于你的品味,这个才是内容的上限。
我们的演进路线,大的路线就是八个字,“万物化稿,稿生万物”。
“万物化稿”就是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所问,其实都可以把它变成资料,各种资料,包括本地的文件PDF word,包括你问AI的内容。
“稿生万物”,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其实会强调编辑性。YouMind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帮你找的资料,只是帮你完成初始化工作,占工作量的10%到20%,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你自己了。
AI产品,过早投放是有坑的
硅谷那边有一些VC,比如a16z提出的“Result as a Service”之类的,我觉得很多都是炒概念。
真正的按效果/结果付费,理想情况下,这自然是很好的。
但是什么叫“效果”?什么叫“结果”?一个AI P图软件,他帮我生成了十张图,然后你可能对所有图片都不满意,以效果为准的话,我可以不付钱吗?
所以,按不按效果付费,取决于业务模式。比如对于销售或客服等特定领域,可以基于Leads(商机)数量收费,如获客或历史成交金额。
但在创作,帮你写稿之类的工作上,这很难衡量效果。
最终目前更加主流的AI产品,都走向了一个统一的一个模式,叫做中国电信模式,也就是像充话费一样,每个月按Token,超出的部分,要额外购买流量包。
AI产品的价格还是由产品价值驱动。如果一个工具对用户有用,能够帮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价值,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是专业创作者,他挣1000块给你100块是愿意的。但如果他挣不到100块,还给100块,他肯定不给。这是真正为了价值在付费。
还有另一部分付费用户,有点类似健身房的付费逻辑。他们不是专业创作者,可能就是想创作,买个“铲子”,这是先入再说的“AI设备党”。
第三类,我们叫做尝鲜者,目前大量的AI工具,试也得先付个钱。这个人群里有很多“产品蝗虫”,但里面没有很多真用户。
最近我的反思就是,更多要关注第二类用户,第二类用户的数量远大于第一波。
现在的AI产品,过早投放是有坑的。
很多产品如果疯狂在推年付的时候,很多时候本质是产品力不足。
我目前关注的是三个指标,第一个总付费用户数,第二是周留存,希望能稳定在30%以上;第三个就是付费转化率,业界标准是1.5%,达到这个就不错了。
我觉得如果这三个指标能达到不错的水平,我们就会有信心去花钱、做投放。
海外的月亮没有更圆,人性都是类似的
我现在越发接触一些美国的用户,觉得之前真的是刻板印象,就是以为美国的月亮更圆,用户付费意愿更强。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最近三四年出来的这些爆火的AI产品,Notion、ClickUp,除了产品力,他们基本主打的逻辑,底层都是人类的“爱占便宜”。
我仔细观察过Notion官网改版的每个版本。Notion一直在强调的点都是不变的,就是用我的这一个功能,就可以替换软件A、B、C。
这个宣发动作的背后,就是在帮用户算账。以前一年要花个几万美刀,现在用我一个产品,只要几千美刀,省了十倍。
ClickUp就更是了,他就主打one replaced All,然后疯狂营销。
不只是AI软件,Temu、包括大多数美国人更支持特朗普,也更加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想法,天下人都爱便宜,这是人性。
可能只有少数那些硅谷的那些精英,可能不太缺钱,贵不贵都无所谓。
做To C产品一定要接触当地的市场,一定要肉身出海吗?
我觉得有可能是幻觉。
要不要让公司出海,跟创业选什么方向非常相关。如果我选择做To B方向,蹲在国内可能是死路一条,肯定要出去,因为To B一定要见客户。身在哪个市场,拿谁的融资,非常重要。
做To C产品的话,用telegram、WhatsApp聊天,做用户访谈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去。做To C的去了美国,也许更容易接触的是VC,但是VC的需求都要特别小心。
AI创业者可能要仔细鉴别VC的需求。很多VC投资人,他们觉得要做的市场需求,往往是很小众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之前有个投资人经常跟我讲,让我做个可以放在桌子上的AI硬件,让这个硬件来主持会议。不光可以把会议录音,还可以让AI结合硬件做会议主持人,如果参会者比较啰嗦,还可以直接可以打断,让对方少说一点。这个idea看起来很fancy,但大概率是伪需求,有悖人性。
AI应用爆发还没来,类似iPhone 3时期
DeepSeek是火了,但是AI应用整体没有火。如果和以前做类比的话,我觉得还没有到iPhone 4,可能刚到iPhone 3时期?
AI应用整体不怎么火热。你去街上随便找个人问问,他们可能听过AI应用,用过豆包、DeepSeek、元宝、夸克,这是主流叙事。我们这些AI应用都还很少人知道,这个就是现状。
我觉得可能还要再到3-5年,才会有更多人把AI应用用起来。
不过,AI应用的创业红利期肯定到了,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2023年到2028年,这五年我觉得都有机会。
如何理解红利?
很多时候红利就是:AI的大模型逐步变得可用。我们作为开发者可以调用且相对稳定,成本也有所下降,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啥都免谈。
另一个条件是,公众对AI的认知和理解度在提高。随着很多AI应用流行,大家也知道AI是个什么东西,结合AI创业公司和基础模型的可用,中间就是应用创造的空间。
垂类模型是伪命题吗?
与其期待垂类模型,不如等什么时候出来一个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模型。
垂直模型的能力,本质上是依赖基础模型的。基础模型不往前走,垂直领域模型都很难继续做。
我研究过Post-train的原理,基座模型每上一个台阶,我们上面往往前做应用的反而很感兴趣。如果选择自己训垂类模型,成本太大了。
未来一到三年,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可能性,是会出来若干个Super App。
其实ChatGPT现在已经成为了Super App了。
在ChatBot之外的新应用场景,一定有,比如最早的AI搜索,这个和ChatBot严格意义上是很类似的品类。还有比较火的写作、AI Coding,Coding很火,是已经比较明确的的创业机会。
可能如果我不是去年出来创业,而是今年,我也很可能会做Coding方向,其实以前我做低代码的经验比做文档还多。
但如果今年我选了AI Coding,也有可能很卷,我很快就卷死了。所以这个时间早一点晚一点,其实好像不太重要。
YouMind官网:Youmind.ai
*本文插图亦由YouMind参与辅助完成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 扫码加入「智涌AI交流群」👇🏻
欢迎交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涌现”,作者:邓咏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