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小时前 153 阅读 0 评论

Kimi 的“OK”,O 不 OK? | 月之暗面 Agent「OK Computer」今日发布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OK Computer」,已开机!



Kimi,出手了。


今天,月之暗面正式发布全新 Agent,产品名别具一格:「OK Computer」


在大模型厂商进入战略对决关键时刻,这声“OK”,到底 O 不 OK?



当下的 AI 领域,战火正从基础模型的参数竞赛,蔓延到一个新的战场:


对「高价值、长链条任务」的实现能力。


3 天前,OpenAI 的 Sam Altman 明确表示,未来将推出一系列算力密集型产品并收取额外费用。这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顶尖基础模型厂商玩家们,已不再满足于提供通用的聊天能力,而是将矛头指向那些能为专业人士,创造巨大、可量化价值的复杂任务。



在国内,也有一家公司与此不谋而合。它就是前段时间凭借万亿参数 K2 模型重回大众视野的 Kimi。


提到 Kimi,总让人联想到一种有趣的「丰富感」:它既有以摇滚专辑命名产品、在商业计划中融入音乐术语的「艺术感」,也曾在「百模大战」的喧嚣中,像所有局者一样为 DAU 而贴身肉搏。


而现在,当硝烟渐散,Kimi 似乎找到了更清晰的节奏,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重新定义了自己在牌桌上的位置。


Kimi 办公室门口立着一架白色钢琴,而这份艺术感也一脉相承到了产品上。今天,它带来了全新 Agent ,以 1997 年英国摇滚乐队 Radiohead 的专辑命名的「OK Computer」。


Kimi 办公室门口立着一架白色钢琴(来源:新浪财经)



这是 Kimi 角逐「高价值目标」战场的关键一步。


其不仅是一次产品更新,更是一家年轻公司在经历市场洗礼后,给出的关于 AI 未来商业化的清醒回答。


Kimi 办公室门口立着一架白色钢琴(来源:新浪财经)


这是 Kimi 角逐「高价值目标」战场的关键一步。


其不仅是一次产品更新,更是一家年轻公司在经历市场洗礼后,给出的关于 AI 未来商业化的清醒回答。



那么,Kimi 这次交出的答卷究竟成色如何?


我们用 2 个案例,对「OK Computer」进行了深度实测,以下是我们的体验与洞察。


Kimi 开机「OK Computer」


看到 Kimi 开机「OK Computer」之后,我们简单试了 2 个场景:建站,游戏。


1)光影之间摄影集个人网站


我其实一直想让 AI Agent 做一个摄影作品集的个人网站。在这个网站里,需要包括摄影的作品以及个人的介绍。


提示词如下:


你好,Kimi。请帮我创建并部署一个名为“光影之间”的个人摄影作品集网站。  设计风格与要求:  整体风格: 请采用极简主义和现代的设计风格,以深色模式(暗色背景)为主,营造高级感。  字体: 使用优雅的无衬线字体,确保阅读舒适。  响应式设计: 网站必须在桌面和移动设备上都有完美的浏览体验。  网站结构与内容: 请创建以下四个页面,并帮我生成所有需要的占位内容:  首页 (Home):  一个全屏的欢迎页面,背景是一张引人注目的风景摄影作品(请帮我生成)。  页面中央是我的名字“Crossing”和我的身份“视觉探险家 / 摄影师”。  作品集 (Portfolio):  采用不对称的网格布局来展示我的摄影项目。  请创建三个虚拟项目,分别是:“城市脉络”、“静谧之森”和“海岸回响”。  为每个项目生成 5-6 张高质量的占位摄影图片,并配上一段简短的项目描述。  关于我 (About):  左侧是我的个人头像(请生成一个),右侧是一段 300 字左右的个人简介,讲述我的摄影哲学和经历。  联系方式 (Contact):  一个简洁的联系表单,包含姓名、邮箱和留言三个字段。  在表单旁,放置我的虚拟社交媒体链接(例如 Instagram, Behance)。  最后,请将这个完整的网站部署,并给我一个可以公开访问的链接。


先来看整体效果,我录制了一个 GIF:



你能看到所有的模块卡片里面的内容还都比较丰富,并且每一个网页之间的嵌套都比较流畅。


最后,各个卡片的动效交互也同样被考虑进了设计之中。






甚至它还设计了一个很完整的摄影师个人界面:



我们再来模拟一个包豪斯设计风格的网站,OK Computer的表现效果还可以,所有的图片、作者、简介等等,要素都比较全:



甚至还会自动模拟出好几位包豪斯设计师,包括他们的设计哲学、设计师简介,甚至邮箱、网站等等。



一个完整的附带问卷的 4 天健身周锻炼计划网站:



我们又试了试游戏场景。


2)马里奥经典游戏


首先是一个最经典的超级马里奥游戏,提示词可以很简单:


帮我做一个马里奥经典游戏


整个「马里奥网页游戏」的开发,其实就是一个从童年记忆走到现代网页的故事。刚开始,我想的很简单:只要马里奥要能跑、能跳就行,其他的我并没有特别的期待。


因为对于传统 Agent 来说,这样的任务确实会有些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个元素的复合。 不过,Kimi 的 OK Computer 给出的结果还是不错的。


我本来只是想试一试,结果当我控制马里奥跳跃的时候,我发现它居然会有音效,各种音效。


我录了个视频,你可以直观看一下:


像是《超级玛利奥》这个游戏的开头界面,就有一个经典的音乐。然后,它的游戏说明部分也做得非常完善。



当然了,也有很多不是那么「优雅」的幻觉问题,就比如说马里奥的角色,明显是抠图没扣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项目,整个超级马里奥游戏项目,我只 Roll 了一次,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


马里奥的动作、蘑菇怪、金币、管道、跳跃、收集金币、过关的音效,这些素材确实也都齐活儿了。


游戏逻辑也写的很完善:马里奥可以跑、可以跳,踩到敌人敌人会消失,收金币能加分,走到旗帜就算过关。这样一个完整的循环真的跑了起来。


Kimi 的专业化转身


这次的 Agent 内测,与其说是一次功能更新,不如说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表达。


Kimi 团队显然很早就意识到,在 AI 领域,「读得懂」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在于「做得完」。 仅仅拥有一个万亿参数的长上下文 AI 大模型引擎,就像是造出了一台性能猛兽级的发动机,但用户最终要的是一辆能自动驾驶、带你到达目的地的汽车。


在旧的工作流里,用户依然是那个「驾驶员」兼「任务分解师」,需要不断地向 Kimi 发出精准指令,自己拼凑和整合结果。


这「最后一公里」的辛苦,被 Kimi 看见了。


为什么我们总说 Kimi 是一家充满「丰富感」的公司?


因为它身上同时存在着两种看似冲突的气质:一方面,它是牌桌上最凶猛的玩家之一,敢于在「百模大战」中抢占自己的身位;另一方面,它又始终保留着一丝理想主义的「艺术感」,从公司命名到产品细节,无不透露着对技术与人文结合的思考。


最主要的是,它总在提「诗与远方」。


比如 Kimi 认为:


这「最后一公里」的高价值、长链条功能就是「诗与远方」


聚焦高价值、长链路的复杂任务,让模型驱动工具直达最终结果,从而把人从重复性的信息检索、整理和初筛中彻底解放出来,将宝贵的时间真正用在更高阶的判断与创造上。


这种理念并非始于今日。


在「OK Computer」之前,我们团队就已经在深度使用 Kimi 的 DeepResearch 功能。这个功能推出时异常低调,并未在互联网上激起太大水花,但它恰恰体现了 Kimi 对「高价值」的早期探索。


在我们看来,它是当时市面上少数能真正生成高深度研究任务的 Agent。


因为,它真的能轻轻松松地搞出一篇一万三千字以上的深度行业研究报告,而这个分量,对于许多常用 DeepResearch 的人来说,有多难得,自有人懂。



此后,Kimi 看到了专业场景的价值。


有了性能非常耐打的 K2 模型的支持后,Kimi 开始搞新动作了 —— 也就是此次的 「OK Computer」Agent。



今天,Hugging Face 联合创始人兼 CEO 在 X 上公开推荐 Kimi K2 模型


「OK Computer」的推出,是 Kimi 从「工具」向「伙伴」进化的必然一步。它标志着 Kimi 战略重心的再次转移:从提供一个被动响应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升级为提供一个主动执行的「任务完成平台」。


Kimi 向左,豆包、元宝们向右?


在 AI 应用的十字路口,一场无声的战略分化正在上演。


这一向「专业化」的转身,让 Kimi 彻底告别了过去与豆包、元宝等产品在应用层面的打法。这不仅仅是产品功能的差异,更是两条截然不同路径的选择,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向右,是车水马龙的流量通途。


豆包、元宝们所选择的,是一条经典的中国互联网打法:以免费、高频、低门槛的通用问答服务,迅速铺开,争夺最广泛的用户基数和市场声量(DAU)。这条路的核心逻辑是「规模效应」。它们的目标,是成为国民级的 AI 入口,像搜索引擎、社交软件一样,无处不在。


它们的战场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写一段朋友圈文案、问一下明天的天气、规划一次周末出游……这些是高频但相对「浅层」的需求,就像元宝已经在上周上线微信一级入口一样。


在这条路径上,用户数量是王道,商业模式的想象力更多寄托于未来庞大流量的广告、增值服务或其他变现可能。


这是一场关于广度的竞赛。


向左,是人迹罕至的价值高地。


而 Kimi 的选择,是聚焦「专业生产力」这一亩三分地,深耕用户的价值密度(ARPU)。这条路的核心逻辑是「杠杆效应」:


用 AI 为专业人士的工作流程提供支点,撬动十倍、百倍的效率提升。


Kimi 不再满足于「回答问题」,而是要「完成任务」。它瞄准的,是那些耗时费力、步骤繁琐、信息密集的「高价值、长链条」工作。


在这些场景里,用户愿意为结果付费的意愿会更强,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线。Kimi 的目标不是成为所有人偶尔一用的「玩具」,而是成为少数人离不开的「生产力武器」。在这条路径上,为用户创造的可量化价值是王道。


这,是一场关于深度的竞赛。


这,也是一个清醒的抉择。


这也延续到了它的会员订阅套餐里,值得一提的是,Kimi 所有基础的对话及回答功能依旧免费。会员与免费用户的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OK Computer」这类深度 Agent 功能的使用额度上。


Kimi 没有选择简单的「基础版」、「专业版」,而是借用了意大利语中的音乐术语来命名:


  • Adagio(慢板)
  • Andante(行板)
  • Moderato(中板)



新「登月计划」


最近几天,有许多朋友们陆续收到了来自 Kimi 的感谢信,这其实源自于一个「超长售后彩蛋」。



Orange.ai 在即刻上晒出自己收到的 Kimi 感谢信


一年前,当 Kimi 还面临算力不足的困境时,曾开设过一个打赏通道。用户可以通过「请 Kimi 喝咖啡」等方式给予赞助。


这个功能虽已下线,但 Kimi 却把这份人情记在了心里。


在这次「OK Computer」的小规模灰度测试中,Kimi 宣布,所有曾经打赏过的用户将优先获得体验席位。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


Kimi 团队的这份感念,在这个快节奏、讲究投资回报的时代里,显得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一家追求前沿技术的硬核公司,内心同样可以保有柔软与温度。



Koji 就曾收到 Kimi 送的 520 鲜花


不过,对于顶尖的 AI 研究和算力消耗来说,资源是天文数字。早期这个充满社区温情的「打赏」功能,虽是佳话,却无法支撑起 Kimi 的「诗与远方」。


只有聚焦于能为用户创造巨大、可量化价值的专业场景,让用户愿意为效率和结果付费,才能形成健康的商业闭环。这个闭环,将为 Kimi 在前沿技术上的持续探索和投入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支撑起他们的下一个「Moonshot」(登月计划)


可以说,通用 ChatBot 是所有大模型的相似起点,但 Kimi 为自己选择的下一个赛场,是要让大模型无缝嵌入到每个知识工作者的专业流程中。


在这个赛场上,AI 不再是聊天的伙伴,而是一台精确执行复杂任务的机器,未来也将是用大模型驱动工具的世界。


这台机器现在已经调试完毕,等待着它的第一行指令。


而它的名字,就是它的指令本身:


OK, Computer!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十字路口Crossing”,作者 “十字路口Crossing”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