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8小时前 197 阅读 0 评论

重注AI眼镜,歌尔要从苹果“解套”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文 | 源媒汇,作者 | 谢春生,编辑 | 苏淮

靠着AI带来的红利,果链三巨头的“赌性”又被勾了出来。

8月底,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相继交出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均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双升;歌尔股份的归母净利润虽然也同比上涨,但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

图片来源:2025年半年度报告

这种业绩分化背后,是果链三巨头在业务选择与战略布局上的差异正在显现。

2025年,历经数年波动的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开始步入上行通道,国内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25年,预计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约15%,将达到2.5万亿元。其中,AI终端、智能家居和汽车电子成为引领增长的新引擎,展现出行业从传统硬件向场景化、智能化服务转型的显著特征。

在此趋势下,果链三巨头不约而同地涌向AI赛道,并展开新一轮的较量。

01 三巨头走向不同道路

从早年的发家史来看,不管是立讯精密、蓝思科技还是歌尔股份,创始人都带着一股“敢赌敢干”的魄力。歌尔股份创始人,山东威海人姜滨便是个中典范。

198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学毕业的姜滨,被分配到山东潍坊国营无线电八厂做技术员,该厂主要生产麦克风。可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初,工厂宣告倒闭。

2001年,姜滨在潍坊创立怡力达电声有限公司,这便是歌尔股份的前身。

公司成立之初,人员不足20人,车间不到200m²,生产产品也非常单一。为了能够让公司发展壮大,在那个重规模的年代,姜滨在公司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几乎全部盈利都投入到产能和设备升级。结果没有让人失望,歌尔不仅自主开发出第一条麦克风全自动化生产线,还迎来了国际大客户。

2004年,姜滨提出“大客户战略”,并将目光投向三星、惠普、LG等全球知名企业。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歌尔股份分别实现营收1.03亿元、1.61亿元、6.45亿元,其中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1.79%、59.15%及57.56%。

借此,歌尔股份迅速从一家小作坊发展为业内佼佼者,并于2008年在深交所顺利上市。

姜滨之外,像立讯精密的王来春、蓝思科技的周群飞,在公司创立初期,同样也是靠着一股敢为人先的“赌劲”,最终闯出一番天地。

彼时,或许他们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会成为“宿敌”,并患上同样的“病症”——果链依赖症。

2022年11月,因为遭遇“境外某大客户”砍单,歌尔股份被市场传出可能“被踢出果链”,公司股价随之下挫,一时间阴云笼罩。

图片来源:歌尔股份公告

虽然歌尔股份很快便向媒体回应,称“被踢出果链”是谣传,公司只是应需求暂停客户一款产品,其余的项目仍在正常合作,但此次风波仍让歌尔股份“很受伤”。

2022年12月初,歌尔股份发布业绩预告修正称,受暂停生产智能声学整机产品事项影响,公司直接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约20亿-24亿元,对全年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经调整后的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为17亿-21亿元,同比降低50%-60%。

此次风波不仅让歌尔股份意识到摆脱果链依赖症已迫在眉睫,同时也让立讯精密等巨头动起了谋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心思,以减轻大客户依赖症。

果链三巨头由此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业绩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分别实现营收1245.03亿元、329.6亿元和375.4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6.44亿元、11.43亿元和14.17亿元。

其中,立讯精密不仅规模最大,增长也最为强劲,20.18%的营收增速和23.13%的净利润增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蓝思科技虽然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但净利润增速高达32.68%,成为三巨头中盈利增长最快的企业;歌尔股份则成为三巨头中唯一营收下滑的企业,但净利润仍保持了15.65%的增长。

这种分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巨头对不同业务的依赖程度。歌尔股份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34.92%至83.24亿元,成为拖累整体营收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歌尔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02 寻找苹果之外的增长点

为了降低对苹果的依赖,三巨头在押注新增长极上,也各有侧重。

分业务来看,立讯精密的消费电子虽然仍是支柱性业务,营收占比却已从上年同期的82.57%下降至78.55%;而汽车互联网产品及精密组件、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两项业务收入,则表现出良好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82.07%、48.65%,占营收比例分别从上年同期的4.59%、7.21%提升至6.96%、8.91%。

图片来源:立讯精密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一升一降之间,立讯精密的第二增长曲线已显露无疑。

立讯精密在财报中也表示,公司依托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及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厚积累,协同推进消费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汽车三大业务板块的均衡健康发展,构筑稳固且富有弹性的业务生态。

换言之,立讯精密由此前“围着苹果转”,正逐步走向更多业务生态。

蓝思科技则重点布局汽车、AR眼镜领域,并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突破。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蓝思科技的智能汽车及座舱类和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1.65亿元、16.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5%、14.74%。

图片来源:蓝思科技2025年半年度报告

近期,蓝思科技在投资者平台上透露,公司已与30余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值得关注的是,蓝思科技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其他智能终端”板块表现抢眼,上半年营收达到3.64亿元,同比增幅超128%,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

歌尔股份则将未来押注于XR终端、AI眼镜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2025年上半年,歌尔股份的智能硬件业务实现营收203.4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的54.17%,首次突破五成;传统的智能声学整机业务,营收则从上年同期的127.89亿元降至83.24亿元,占营收比例从31.67%降至22.17%,已被智能硬件业务甩在身后;而精密零组件业务,也有赶超的趋势。

除了业务结构上的调整之外,三巨头也在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布局。

8月中旬,立讯精密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蓝思科技已于7月9日挂牌港交所,实现“A+H”两地上市;歌尔股份则是通过分拆子公司歌尔微赴港上市,同时歌尔微于7月21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三巨头集体谋求冲刺港交所背后,既有短期的财务因素,也有长期的业务考量。

有研报指出,短期看,三巨头规模虽大,可财务负担重、利息支出高,赴港上市能够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长期看,此举既能助其平衡规模扩张与盈利模式,还有望实现从规模向技术驱动转变,降低对单一客户和传统业务的依赖。

过去三年,立讯精密对苹果的营收占比长期处于70%以上;同期蓝思科技、歌尔微尽管对苹果的依赖程度略有不同,但来自苹果的营收依然占两家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也就是说,一旦苹果产品销量下滑或者调整供应链策略,三巨头的业绩都将受到影响。

03 AI眼镜的新博弈

转型谋变过程中,三巨头虽各有侧重,却也有“雷同”。

在2025年半年报中,三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频繁提及“AI”。尤其是歌尔股份,对AI着墨颇多。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AI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确实为消费电子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AI技术与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融合不断深化,带动相关高性能声学传感器和微型扬声器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并且这一趋势未来有望拓展到更多搭载AI并具备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硬件产品上;二,AI技术在终端设备侧的落地,将有望催生出更丰富的新兴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及使用场景,成长潜力可观。

这对于大力押注智能硬件产品的歌尔股份而言,实在是一大利好,AI眼镜的出圈便是极好的例子。

2025年6月,小米首款AI眼镜在国内发布后迅速出圈,带动了整个生态热度。歌尔股份作为全球AR/VR硬件代工龙头,既是Meta智能眼镜的核心代工厂之一,也参与了小米首款AI眼镜的生产。

据综合报道,小米AI眼镜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超70%来自中国本土,歌尔股份亦在名单之中。

图片来源:VR陀螺

据洛图科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眼镜市场的全渠道零售量为46.8万台,同比增长148%。另据高盛预测,中国智能眼镜市场2025年预计达到290万副,小米AI眼镜预计占据10%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包括谷歌、亚马逊、meta、华为、字节、阿里、小米等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大厂、智能硬件厂商纷纷入局。这对于拥有代工优势的歌尔股份而言,无疑又是一个福音。

不过,AI眼镜大热趋势下,盯上该赛道的可不止歌尔股份一家。

早在2024年,立讯精密便推出了业界首款P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2025年5月,立讯精密又被同花顺新增为“AI眼镜”概念股,足见市场对其认可度。

在AI眼镜上,蓝思科技则主要聚焦于眼镜的外观结构件制造。例如,蓝思科技与AR智能眼镜品牌Rokid达成合作,并于2025年6月底在湘潭基地正式下线双方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

针对AI眼镜业务、公司业绩以及对苹果的依赖等情况,源媒汇向歌尔股份发去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虽然AI眼镜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从眼下来看规模尚小,短期内三巨头想要凭此快速从苹果“解套”的概率并不大。歌尔股份在智能硬件业务上涨的情况下,仍不能填补智能声学整机业务下滑带来的缺口,多少也能说明些问题。

歌尔股份想要消除果链依赖症,还需要一些时间。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