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赚飞的AI编程公司其实已经亏爆了!
TechCrunch的最新调查带来了这个反常识的冷思考。
这一思考源自这样一个疑问:
为啥Windsurf半年估值翻倍,年入4000万美元,估值高达30亿,还要急着卖?
风头正劲却急着脱身,怎么看都觉得——必有蹊跷?
看起来赚疯了,实际上亏惨了
先看一组数据(来自SaaStr):
- Windsurf:ARR (年经常性收入)4000 万美元,半年估值翻倍,差点被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
- Cursor (Anysphere):ARR5亿美元,估值99亿美元,创下SaaS历史上最快达到1亿美元ARR纪录(12 个月)
- Replit:ARR1亿美元,估值11.6亿美元——18个月内增长10倍
- Lovable:2025年6月ARR达到7000万美元,Creandum提供1430万欧元融资
乍一看,这不挺好吗?
收入有了,估值有了,增长神话有了,群众的呼声也有了!
但对于AI编程这种依靠客流和订阅的商业模式,不能光看收入,重要的是利润。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餐馆,天天满座,台前台后干得热火朝天,流水高得不得了,年底一合计,倒贴2w,是一个道理。
据一位接近Windsurf的人士表示,
AI编程公司普遍有着(尤其是Windsurf)极高的运作成本,毛利率表现出显著的负值。
换句话说,Windsurf虽然收入高,但运营成本远远高于公司能够收取的费用。
其中,大语言模型的调用费就占了成本的大头。
一方面,像Anthropic和OpenAI这样的模型供应商会不断更新自家模型的编程性能。
于是,为了确保产品性能不落后,像Windsurf这样的AI编程公司就不得不紧跟基础模型升级的脚步;
另一方面,模型的调用费用属于可变成本(按 Token 计价),调用量越大,费用越高。
因此,用户越多,模型调用量通常也会越大,进而导致运营成本越高。这与传统软件行业中用户越多,成本分摊越充分,单位成本越低的逻辑恰恰相反。
AI编程初创公司Mocha创始人Nicholas Charriere就吐槽道:
所有代码生成产品的利润率都处于近似平衡或亏损的状态,情况可以说是相当糟糕,并且该领域所有初创公司的可变成本相差无几,可能在10%到15%之间。
此外,AI编程领域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无论是Cursor、Replit、Bolt、Lovable这些后起之秀,还是Anthropic,OpenAI这些模型提供商的亲自下场,都使得AI编程这件重投入、高使用成本、难以形成护城河的买卖变得更加艰难。
前途不是一片光明吗?怎么突然这么黑暗了,黄教主给的剧本可不是这么写的。
如何扭亏为盈?
为了提高利润率,AI编程公司们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就是自研模型,减少对外部模型的依赖,不让模型供应商牵着鼻子走。
但这里也面临着相当棘手的取舍:
例如,据Windsurf的相关人士表示:由于自研模型成本巨大,Windsurf联合创始人兼CEO VarunMohan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与Windsurf不同,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则在今年一月高调宣布自研模型,这将使其对成本拥有更多控制。
但略显尴尬的是,Anysphere在七月挖来了AnthropicClaudeCode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但两周后,这两名员工又返回了Anthropic。
其次,相比自研模型,显然还有一条更轻松的路——被收购,出售公司的目的在于当市场还未被巨头瓜分干净时,先凭借当前份额锁定高额回报。
Windsurf就是做了这么一个最艰难的决定。
此外,除了被收购外,不少像Anysphere这样的AI编程公司还将希望寄托于大语言模型成本的下降。
随着像GPT-5这样的先进模型的不断推出,推理成本应该会随着计算效率的提高而下降。
就像GoogleVentures的合伙人ErikNordlander说的:“现在的推理成本,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TechCrunch报道,最新一代AI模型的一些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因为它们在处理复杂、多步骤任务时所需的时间和计算资源更多。
最后,也是最无奈的一招——向用户开刀。
Anysphere最近调整了定价结构,把运行最新版Claude模型所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最活跃的用户。
这一操作多少有点被刺用户,因为用户原以为$20/月的专业版订阅就已涵盖了所有费用。
不久之后,AnysphereCEO Michael Truell在一篇推文中就价格变化沟通不清进行了道歉。
别看这一通骚操作下来很迷,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AI编码公司当下“进退维谷”的写照。
尽管Cursor是目前最受欢迎的AI应用之一,但依旧改变不了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的事实。
正如一位投资人表示,如果有其他公司开发出比Cursor更好的工具,用户可能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都是巨头的烦恼。
不过,如果连巨头都找不到盈利模式,那些拼命融资的AI编码初创,究竟在赌什么?又赌得起多久?
参考链接:
https://techcrunch.com/2025/08/07/the-high-costs-and-thin-margins-threatening-ai-coding-startups/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是“hen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