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小时前 111 阅读 0 评论

都想交付,谁真交付?一个问题三个问号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参展企业从800家跃升至1200家,同比增长50%;融资14.81亿元,售出机器人及相关产品1.9万台;人形机器人首次坐上“C位”,占比42%,超过了工业机器人(38%)。剩下的20%,则是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品类在“新势力”阵营中各显其能。

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今年的亦庄国展中心比去年明显更拥挤了一些。

热闹和喧哗背后,是企业共同的心理状态——谨慎、焦虑,以及难以公开言说的“交付压力”。资本市场如今已不再被“拟人”这两个字轻易打动,客户也懒得听你吹嘘模型多强大、参数多厉害;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台机器能不能按时交付,并老老实实出现在他们的生产线上干活。

换言之,在狂飙突进的技术演示之后,机器人公司迎来了更现实的考验。

因此,我们不妨将“交付”拆解成三个可量化的问号:

订单交付:谁手里有已经签章的 PO?

场景交付:机器人是不是 7×24 小时在真实工况里跑?

财务交付:上市公司的机器人收入在财报里有没有单列,占比多少?

带着这三个问号,一起来看看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透露出的产业动向。

订单花落谁家?

今年大会上,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展成为焦点。多家头部公司高调公布了订单成果,引发业内关注。

据统计,截至8月初,宇树科技中标68个,优必选中标16个,智元机器人今年已中标9个项目,几家公司今年拿下的项目数量接近或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

7月中旬,中国移动以总额1.24亿元启动人形机器人产品采购项目,最终由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其中,智元机器人中标金额7800万元,交付200台(套)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含税单价约39万元;宇树科技中标金额4605万元,交付200台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含税单价约23万元。创下目前国内最大单笔人形机器人订单纪录。

据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公示信息,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本次采购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科研、巡检及服务等应用场景。

不久前,老牌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也拿下总额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大单,刷新了此前行业纪录 。东风汽车近期与优必选达成协议,计划让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上生产线试点;造车新势力蔚来(NIO)也已在工厂里试用了优必选Walker S人形机器人。

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7月18日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觅亿”)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优必选副总裁焦继超在WRC大会上透露,今年预计工业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约500台,主要用于搬运、分拣、质检等工业场景。客户主要包括车企、3C及半导体企业。

在新兴玩家中,松延动力的表现尤为突出。今年7月,其宣布单月量产交付人形机器人105台,成为国内首家单月交付破百的企业。该公司在年初通过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一战成名”,赛后一个月即获得超2000台的意向订单,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由此,松延动力继宇树科技之后,成为国内第二家明确迈入“千台销量”门槛的人形机器人厂商,稳居商业化第一梯队。据悉,当前已有近百台智元远征A2-W型机器人落地富临精工工厂,实现实际“上岗”应用。

可以说,从央企巨头的集中采购到创业公司的批量交付,“谁有订单”如今一目了然。

当然,“订单交付”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头部玩家同样亮眼的成绩单。

擎朗智能(Keenon)创始人李通近日透露,公司各类机器人产品累计部署已超过10万台;今年以来订单增长迅猛,尤其海外市场订单量同比增长至少50% 。擎朗的策略很务实——“让订单跑在技术前面” :不拘泥于机器人属于工业、服务还是医疗领域,而是优先寻找当前技术力所能及的“简单岗位”去切入。这种务实策略帮助他们快速敲定了大量订单,也证明了某些细分场景确实存在刚需。

放眼国际,订单交付的军备竞赛已是全球现象。

特斯拉自宣布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以来备受瞩目,马斯克声称2025年将量产数千台机器人,并在随后逐年指数级爬坡 。欧洲汽车巨头也不甘落后:今年年初宝马(BMW)已与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达成合作,准备将后者的机器人部署到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里试用 。

可以预见,拿下“真金白银”的订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这些订单能否顺利履约、机器人能否如期交付到客户手中,将成为验证公司实力的试金石。

“场景交付”才是真正的考场

目前来看,今年交付的许多机器人还主要活跃在相对友好的环境里。据统计,当前人形机器人订单所落地的应用场景,以表演、迎宾讲解、展馆导览等交互服务领域为主 。直观来看,离让机器人直接承担复杂的工业生产任务仍有距离,很多机器人更多是充当“吉祥物”或新奇看点:在营业厅里迎接客户、在景区当讲解员、在大会上跳个舞秀个拳。

相比去年展厅里“满场人形机器人但能动的不多”的状况,今年几乎每家厂商都能列举出自己机器人实际落地的场景,从炫技向量产落地的转变已经开始 。不过,这些落地场景大多还停留在非核心的示范性质,并非真正生产环节的刚需岗位。

当然,情况正在变化。一些机器人终于开始进入“7×24小时”的考验阶段。

优必选中标的汽车科技企业采购项目,就要求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进入生产线,承担零部件搬运等工作。大会上,优必选还带来了五款人形机器人,其中Walker S2主打“自主热插拔换电”,S1在模拟产线上完成分拣与协作搬运,展现出“辅助机器人+主力机器人”的组合工作模式。公司对外喊出“千台交付”全年目标,并披露近亿元大单,显然想成为量产交付的“先交卷者”。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在工业场景中的尝试仍属“局部岗位的应用示范” ——换言之,还只是点缀,而非流水线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承接的中国移动采购项目则更聚焦公共服务场景,定制双足机器人将用于运营商营业厅,执行迎宾接待任务。这类场景虽非刚性工业岗位,但对机器人稳定性、识别能力和服务响应也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另据透露,当前已有近百台智元远征A2-W已落地富临精工工厂,实际“上岗”工作。

在非工业领域,宇树科技的人形及四足机器人也在逐步打开“7×24小时运行”的验证窗口。其产品已进入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实验室,用于科研教学;也被供水公司、科技馆等单位采购,用于安防巡检与公众展示。在海外,宇树还与美国一家仓储物流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提供数百台四足机器人执行仓库巡检任务。这些机器狗正是为长时间自主巡逻而设计,天然适合高频次、高强度任务。

此外,银河通用也正将旗下轮式机器人落地到“无人药店”中参与实际运营,同时在电力巡检和工厂物流等场景展开可行性测试;仙工智能的轮腿机器人则在大会现场模拟传送带环境,自动完成货物搬运,无需遥控,展现出“沉默型工人”的稳定与效率;而魔法原子的“小麦”机器人虽仅负责会议摇铃报时,但以“准时、稳定、不抢戏”的表现,被观众誉为“最像工友”的机器人。

同时,大疆则延续其一贯路线,其工业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分布于多个展区,执行高空巡检、AI识别、自主作业等任务,不争不抢,却始终稳健。

可以说,在工业以外的不少领域,“机器人连轴转”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再看全球动向:Figure AI虽未出现在大会现场,但其估值已逼近40亿美元,并与宝马达成合作,在物流场景中试点部署其双足机器人Digit。特斯拉方面,6月宣布已有两台Optimus原型机进驻自家工厂车间,开始自主完成部分流水线任务。虽然规模尚小,但已开始迈出“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步——马斯克关于“2025年量产”“售价低于汽车”的预言,依旧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在这个领域,马斯克的竞争者们同样在奔跑: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依然专注科研表演,但美国初创公司Agility Robotics的双足机器人Digit已在物流仓库进行试运营(合作伙伴包括Gap旗下的物流公司GXO等)。

无论中外,业界普遍认识到,只有当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长时间稳定运行,被验证“好用又耐用”,大规模商业化才算真正开启。目前人形机器人很多订单集中在表演展示等非核心场景,就是因为“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存在落差”——要真正让机器人顶上生产力的位置,还需补上可靠性、成本和标准化等诸多功课。

营收和利润经得起审视吗?

交付到客户现场还不够,最终还要“交付到财报上”

今年以来,全球机器人产业在一级、二级市场双双火热:

优必选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Figure AI在私募市场获得巨额融资,估值逼近40亿美元;

多家机器人概念股也搭上AI东风,股价轮番拉升。

然而,透过资本市场的涨跌沉浮,我们需要辨析哪些是短期炒作的泡沫,哪些是对长期价值的真正认可。

目前,真正能在财报中写出“机器人收入”的企业仍属少数。以下是五家具代表性的整机厂商交付路径对比:

在这些企业中,优必选的披露最为详细:2024年全年营收13.05亿元,人形机器人收入约3500万元,仅占比2.7%,而且全年交付量仅10台。这意味着当前阶段,“Demo级交付”与“商业化变现”仍有明显鸿沟。尽管优必选高管强调“不急于盈亏平衡,更重落地验证”,但亏损11.6亿元的现实也让市场开始追问:量产的路线图何时真正兑现?

其他未上市厂商在订单、融资与技术层面均有突破,却同样面临从签约到回款的“现金流断档期”。松延动力凭借马拉松赛事声量,在上半年获得2000台订单,总额突破亿元;宇树科技则在6月完成由腾讯、阿里、蚂蚁、吉利资本联合领投的C轮融资,投前估值超过百亿,并在7月推出售价仅3.99万元的轻量化R1人形机器人,打出普及化价格牌。但无论是融资记录还是产品价格,这些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定的财务入账体系,仍处于“前商业化”阶段。

即便是其他上市公司,也多是首次尝试将人形机器人业务纳入报表。长盈精密披露其精密组件已开始为人形机器人实现小批量供货,瑞可达预计2025年该板块收入可达1000万元,但占全年营收不到0.5%。虽然比例有限,但胜在从“零”到“有”。与此同时,另一家曾风光无限的明星独角兽达阀机器人却因资金链紧张陷入停摆,给本就亢奋的市场投下了一盆冷水。

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业务的独立估值,正在经历从狂热走向冷静的过程。

一级市场依然热情不减。仅2025年上半年,全球机器人创业公司融资数量就达到数十起,总融资金额约27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8%。银河通用获得超过10亿元投资,它石智航更以1.22亿美元刷新天使轮纪录,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关注持续升温,一些机构甚至喊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的口号。然而,融资金额与交付能力之间的“剪刀差”愈发明显。Figure虽然估值飙升,但产品仍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实现量产;不少依靠PPT融资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则因无法兑现技术与交付承诺,正在经历估值缩水甚至资本抽身的阵痛期。

二级市场的反馈则更为直接与冷静。优必选上市后经历股价震荡,目前市值维持在400亿港元左右,仍处亏损状态,是否能兑现年内“千台交付”与营收提升目标,已成为决定其估值趋势的关键变量。科沃斯的股价从高位回落,显示出资本对业绩增速放缓的迅速反应。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尚未进入量产,但每一次功能演示视频仍会引发股价轻微波动,可见市场已将其机器人业务纳入估值模型。

可以说,机器人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热潮到商业冷启动的关键转折。真正的“交付力”不仅体现在硬件稳定性和算法成熟度上,更体现在是否能够以营收和利润的形式,在财报上留下痕迹

“交付热潮”之后,具身智能走向加速分化

在“交付力”成为产业关键词的同时,机器人行业正在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竞速。价格战已经打响,功能战愈演愈烈:你有双足行走,我就上演高频跑跳;你会单臂搬运,我就亮出双臂协作;连“续航+换电”这种底层设计也成为比拼的关键。

面对资本高压与市场期待,几乎所有机器人企业都在跑步上场,任何慢一拍、少一项,都可能被竞品“卷”下舞台。

然而,商业化提速并不意味着行业整体齐头并进。机器人家族内部正出现明显的分化路径。工业机器人已步入收获期,在汽车制造、3C装配等领域实现稳定落地。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化,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系统、减速器的性能日趋成熟,国内供应链也日益完备。与此同时,传统机器人厂商正从卖设备向系统集成转型,围绕“整线部署、场景融合、工具链开放”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像发那科、安川这样的国际玩家,已在行业内深耕多年,而本土品牌如节卡、埃夫特等,也开始提供“移动+操作”的复合方案,推动工业机器人从“单机设备”迈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爬坡期。尽管今年风头无两,几乎成为展会和融资场上的绝对主角,但在真实应用中的表现仍受限于多重技术瓶颈。其一,模型算法仍不足以支撑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其二,机械结构设计难以在灵巧性与稳定性之间找到理想平衡;其三,续航问题依旧突出,许多双足机器人“充电一小时、运行两小时”的表现,远不能支撑连续作业。

数据短板更是制约产业进阶的隐忧。与特斯拉依靠全球车主跑数据、训练Autopilot形成飞轮不同,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往往只能“自掏腰包”,雇人穿动作捕捉服每天录8小时数据,代价高昂,周期漫长,训练出来的模型效果也难以覆盖复杂场景。

更现实的困难则来自刚需场景的稀缺。尽管大会发布的《2025十大潜力场景》看似宏大,但诸如“工业上下料”“汽车装配”等任务早已被传统机械臂瓜分殆尽,真正留给人形机器人的岗位,要么是“边角料”,要么需要企业自建或改造产线,付出极高的成本。在目前的成本结构和交付能力下,真正愿意为“通用型人形机器人”买单的客户仍是极少数。

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破冰将首先出现在那些流程标准、结构明确的可控环境中,例如车间巡检、实验室搬运、特定工艺协作等场景。工厂天然具备“规则明确、验证周期短、付费能力强”的特性,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导入的第一站。而家庭服务、户外作业等开放性场景,由于变量过多、要求更高,短期内仍需大量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看似“落地”的项目中,也频繁出现机器人任务出错、本体故障率高等情况,当前所谓“交付”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技术验证范畴,离“标准化产品+批量化交付”仍有不小距离。

交付的真义,是“打价格”还是“做量产”?

交付的真正意义,不是比谁吆喝得响,而是谁能穿越价格战、跨过量产坎,真正建立起一条从实验室到产线、从订单到财报的闭环路径。眼下,机器人行业的热度空前,资本和关注纷至沓来,但要穿越这轮热潮、避免被高估值反噬,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技术与场景的原点,在一条条流水线上、一行行财务数据中、一句句客户反馈里,打磨出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逻辑。

这一点,各家已经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宇树王兴兴说:“先把价格打到3万,让大学生买得起,生态就活了。”

傅利叶顾捷说:“先把养老院跑通,让护工减少弯腰次数,场景就赢了。”

魔法原子说:“先做1000个场景PoC,跑通一个复制一个。”

看似方向各异,实则殊途同归——机器人要真正走向社会,必须像当年的PC、智能手机一样,迎来“爆款应用”与“成本拐点”的双重临界点。

从WRC2025释放出的信号来看,这一拐点或许比预想来得更快,但“爆款”的路径依旧藏在重重迷雾之后。

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保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技术的演进不会停下脚步,下一代人形机器人将在运动能力、自我平衡、感知交互、自主决策乃至能源管理等关键维度实现更大突破,逐步具备承担更复杂、更高频商业任务的能力。许多今天尚未解决的技术瓶颈,也将在明天的系统演进中逐步瓦解。

回望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喧嚣依旧,理性渐浓。

有人将当前的机器人行业比作新能源车创业潮进入中盘阶段——早期是“概念热”,如今转向“场景热”。企业不再只强调技术先进性,而是开始比拼交付能力与落地质量;资本也不再盲目抬轿,而是加快了理性筛选与优胜劣汰的进程。“交付”已成为这一轮产业进化的关键词。谁能在细分场景中扎下根,跑通模式,为客户带来确定性的价值,谁就更有可能穿越估值泡沫、走出周期波动。而那些真正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能够经受市场冷热考验的企业,自然不必畏惧短期的资本退潮或舆论冷静——它们走得慢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走得更远。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