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表格常常是效率的黑洞:需求收集、进度跟踪、复盘报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钉钉 AI 表格的出现,正在重构这一流程——它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角色定位的转变:让产品经理从“事务执行者”回归“价值驱动者”。

作为熬了6个版本迭代的产品经理,我曾长期困在“表格迷宫”里:需求池用Excel记,进度表靠手动填,复盘时得从研发日志、测试报告里扒数据,光整理这些就占了每天大半时间。
直到上个月被迫接手同事的“烂摊子”——一个进度滞后的客户管理系统迭代项目,抱着试试的心态用了钉钉AI表格,才发现产品工作居然能跳出“手动搬数据”的怪圈。
尤其是智能搭模板和自动化进度跟踪这两个功能,简直是为解决产品岗的“琐碎痛点”量身定做的。
场景一:智能搭模板,10分钟搞定半天的需求池框架
以前接手新项目,光搭需求池表格就得耗半天。就说这次的客户管理系统迭代,要包含用户反馈、业务诉求、研发建议三类需求,得手动设计“需求ID、来源、核心诉求、优先级、负责人、排期”等十多个字段,还得设置数据验证规则,防止大家填错格式。
更头疼的是逻辑关联——比如“已排期需求”要自动关联研发任务表,这得查半天Excel函数,最后还常常因为漏了“风险等级”“验收标准”这些字段返工。
钉钉AI表格的模板功能直接帮我“省了脑子”。第一次用的时候,我在模板中心搜“需求管理”,直接跳出了现成的标准化模板,点一下就生成了完整表格。
最惊喜的是,表格里不仅有我想到的基础字段,还自带了“需求来源链接”“依赖项”“测试用例关联”这些我以前没考虑到的细节,甚至预设了“P0-P3”的优先级下拉选项和“待评审/开发中/已上线”的状态标签。

业务方加了个新需求:“要区分To B和To C的需求类型”,我本来以为要手动改字段、调视图,结果发现表格顶部有个“AI助手”,敲了句“新增需求类型字段,包含To B/To C/通用三个选项,同步添加到筛选视图”,3秒就改好了,连仪表盘里的统计维度都自动更新了。
上周整理客服团队的用户反馈,直接用模板里的“数据同步”功能,一键把钉钉群里的反馈记录导进表格,再也不用对着聊天记录一条条复制粘贴,这一步就省了我1个多小时。

场景二:自动化进度跟踪,不用再追着研发问“进度咋样了”
产品经理的日常“噩梦”,莫过于版本上线前的进度跟踪。以前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就得先刷一遍Excel进度表,然后挨个给研发、测试发消息问进展,光是整理回复就得半小时。
上次做“客户标签管理”功能,明明排期写了周三完成开发,结果周四问起才知道研发卡了技术难点,差点耽误周五的测试,最后只能加班赶工。
钉钉AI表格的自动化规则,彻底让我摆脱了“盯单员”的身份。这次的迭代项目,我就设了三条简单规则,居然全程没再手动催过一次进度:
1.进度提醒:只要任务距离截止日期只剩2天且状态还是“开发中”,系统会自动给负责人发钉钉通知,还附带上当前进度;
2.依赖预警:比如前端开发依赖后端接口,要是后端没完成,表格里会自动标红,同时提醒双方负责人;
3.状态同步:研发改了任务状态,需求池里对应的需求状态会自动跟着变,还会同步到项目群里。

上周我正准备开需求评审会,突然收到表格的预警消息:“‘客户数据导出’功能因算法优化滞后,预计延期1天”。
点进表格一看,研发已经在备注里写了原因和新排期,我立马协调测试把这个任务的测试时间往后调,还提前跟业务方打了招呼,没像以前那样等到最后才救火。
更省心的是日报汇总,以前得手动统计“完成多少任务、有多少待办”,现在表格自带的仪表盘能实时显示,点开就能看到各角色进度、延期任务占比,复制到日报里就行,5分钟搞定。

真实工作流:从需求收集到上线复盘的全流程“减负”
现在我用钉钉AI表格搭了套“版本迭代管理流”,从需求进来到底盘复盘,每个环节都省了不少事,效率至少提了一倍:
1.需求收集阶段:多源数据自动“归队”
客服在钉钉群里发的用户反馈、销售填的业务需求表、研发提的技术优化建议,通过表格的“数据同步”功能一键导入,AI还会自动给需求打标签、初步排序。上次收集到30多条需求,以前得1天整理完,现在20分钟就搞定了,还没遗漏一条。
2.研发执行阶段:进度“自动说话”
把需求拆解成任务指派给团队后,我基本不用管了。表格会自动追踪进度,有风险就预警,状态更新实时同步。上周四我出差,通过手机端看仪表盘就知道“客户搜索优化”已经进入测试,“数据安全加密”还在排期,完全不用频繁打电话问情况。
3.上线复盘阶段:报告“一键生成”
功能上线后,表格会自动汇总研发工时、测试Bug数、用户反馈等数据。以前写复盘报告得熬夜扒数据、画图表,现在点一下“生成复盘报告”,系统直接出可视化图表,还能标出自延期任务、高频问题,上次的月度复盘报告,我20分钟就写完了,比以前省了2个多小时。
告别 “表格搬运工”,回归 “产品决策者”
对我而言,钉钉 AI 表格最核心的价值从不是单纯 “省时间”,而是帮我真正从繁琐事务中抽离,回归产品经理的本职核心。
从前的工作像陷入事务漩涡:客服的用户反馈、销售的业务诉求散落在各个群聊文档里,得手动复制整理成需求池,光是核对重复信息每天就要耗掉 1 小时;进度跟踪全靠人工追问,研发被问得烦,我也常因信息滞后错过风险预警,根本没精力深想 “这个需求是否切中用户真实痛点”“怎样优化才能真正提升体验”。
现在这一切被彻底重构了。借助 AI 表格的智能字段与自动化流程,多源需求能自动抓取整合,还会按 “功能稳定性”“界面体验” 等维度自动打标签分类;进度更新不再需要人工同步,只要研发修改任务状态,需求池就会实时联动,系统还会主动推送提醒,彻底告别 “追进度” 的内耗。
终于,我能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上:跟用户深聊使用场景、和研发细碰技术方案,甚至通过实时更新的仪表盘提前预判排期风险,从 “被动救火” 变成 “主动管控”。
对团队而言,这种效率提升更是实现了协同闭环。研发不用再应付重复的进度问询,系统会自动同步任务节点;测试能实时获取需求状态更新,无需反复索要资料;跨部门协作时,数据在表格中实时流转,信息差被大幅缩小,就像搭建了一套 “无延迟沟通网络”。更难得的是它的易用性——新人接手时根本不用专门学习,直接复用现成的需求管理模板,扫一眼可视化仪表盘就能掌握项目全局,连埋点数据、原型链接都能在表格里直接查看,交接成本至少省了大半。
我始终认为,产品经理的好工具从不用“炫技”,关键是精准戳中痛点、帮人聚焦核心。钉钉 AI 表格正是如此:它不堆砌复杂功能,只凭 AI 自动化、多视图联动等实用设计,就解决了需求管理割裂、进度跟踪滞后的日常难题。它更像 “隐形助手”,默默承接琐碎事务,让我能专注产品本质——理解用户、创造价值,实现从事务执行者到价值驱动者的转变。
本文由 @Ttttttt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