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S实战 ·4 入库真正从哪里开始?
AI 视频教程

WMS实战 ·4 入库真正从哪里开始?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6小时前 124 阅读
4.8 (1280评分)
15,328人已学习

在仓储管理系统(WMS)中,“入库”常被误解为从收货开始。但真正的入库流程,远比“收货”复杂得多。它涉及系统触发点、任务拆解、资源调度等多个环节,是连接采购、库存与运营的关键节点。本文将打破常规认知,从实战角度出发,重新定义入库的起点与流程颗粒度,帮助你构建更精准、更高效的WMS入库策略。

“入库”真正开始的不是收货,而是第一次决策

早上 9 点,仓库门口突然来了两车货。

没人通知、没人准备,收货员愣了几秒,只能把货堆在墙角。

表面上看,很多人会觉得“入库”就是从扫码、上架开始。但真实的系统链路中,真正标志着“入库启动”的,是业务端第一次发出送货决策的那个瞬间。

入库不是搬运动作,而是一个被前置的排程决策。

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我按照“为什么 → 要做什么 → 不做会怎样 → 系统如何支持”的方式,把入库的 5 个关键节点拆开讲清楚。

01、预约:入库真正的起点,其实不在仓库

一旦供应商“突然送货”,现场就会出现:没人收、没库位、没单据 → 货只能堆在墙角。

原因很简单:仓库和生产一样,本质都是一套人、物、时间的排程系统

如果业务端没有提前告知“我要送货”,现场就只能临时救火。

因此,“入库”真正的起点不是看到货,而是业务端第一次表达“我要发货”的那一刻

收到预约之后,仓库通常会提前做三件事:

如果没有预约:不是“忙一点”这么简单,而是整条作业节奏被打乱

举个直观的例子——

比如一家电子装配企业在旺季遇到供应商提前送货,由于收货岗位正在处理上一批,只能临时从产线上抽人 → 结果全厂生产排班整体延迟了1小时。”

系统应如何支持?

  • 预约登记,自动创建在途库存
  • 预锁定库位(可选)
  • 自动写入收货单基础信息

从这一刻开始,入库链路就已经在系统中“启动”了。

02、收货:不是扫码动作,而是“选择哪种库存对象进入系统”

同样是一托货,有的事后一扫就完成,有的事后需要录半天 SKU。

差异并不在扫描动作,而在于:企业定义的“最小库存对象” 不同

不同库存模型 → 对应的收货方式:

如果选错模型 —— 比如本来是整托收货,却上线了“SKU模式” → 现场收一托货要逐条录入 → 效率掉到 30%。

系统应如何支持?

  • 支持“SKU级/包装级/托盘级”三种模式
  • 预约环节或物料主数据配置中决定默认模式
  • 收货界面根据模式自动切换

现场只做动作,真正的决策应该提前放在系统里。

03、质检:决定这批货“能不能进库”

质检放在哪,其实取决于业务场景:

放错位置会导致链路卡顿。

举个直观的例子——

比如一家电子装配企业在收货环节要求“必须先质检再收货”,结果每一批物料平均要等 2 个小时才能放行,导致整条入库链路频繁中断,最后被迫改为“收货 → 暂存 → 质检”模式。

系统应如何支持?

  • 提供“质检前/后”可配置项
  • 自动生成“待检/冻结库存”
  • 与QMS对接质检流程

04、组盘:让系统/设备“认识”这批货

在自动化场景中,系统识别的是 托盘码,不是商品本身。

如果不先“组盘”,系统和设备会直接判定——“现场没有这批货”

正确方式是:

扫托盘码 → 填SKU及数量 → 创建托盘对象

绑定关系如下:

05、上架:不是“放上去”,而是让系统记住它在哪

把货放进仓库 ≠ 入库完成。

真正完成的是“对象→位置”的绑定:

如果只是放不绑定,后续盘点、补货、出库都会变成人工找货 → 人工校正 → 大量返工

系统该怎么落地?

小结

库的价值不在于把货运进来,而在于把每一个“业务决策”完整落到库存对象上。

入库板块,后续我不会继续讲流程,而是专门拆解 “库存对象 × 包装 × 批次”这个底层逻辑 ——

因为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主数据配置”,但真正影响的是:同一件货在不同业务模式下,能不能在同一套系统里走出完全不同的流转路径。

这里面不仅是产品思维,还涉及技术思维以及用户人性的判断。

本文由 @橙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教程评分

4.8 (1280 人评分)

学习讨论 (42)

用户头像

初学者

2天前

非常棒的教程!

作者头像

AI导师李明 作者

1天前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