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人群运营视角切入,从定位思维出发,深入讨论小众垂类产品的破圈路径、用户经营方法及商业妥协底线,为产品增长实践提供一套更细腻、更具参考价值的思路框架。

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定位合适的客户群,是个非常关键的事情。毕竟把梳子卖给和尚这种荒唐事,正经运营是做不出来的。
今天我们选的切入角度是,小众垂类产品的人群定位。从种子人群定位,到核心人群增长瓶颈后的破圈与否,最后到基于现实的商业妥协策略。
平台都没有你的潜在人群怎么办?
很多垂类、小众类目产品都会遇到的情况。平台内有很多人群包,但你在里面是找不到你这个类目的人群包的。
原因有二,其一是目标人群小众,达不到成包的标准。其二是人群模糊,无法通过明确的标准划分。
比如某款代购软件,主要的受众是在美国做代购生意的华人。这种潜在客户,平台就很难通过显性的人口统计特征来定义。
你不能说多大年纪、在哪个地区、男性或者女性就一定是干这个事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行为驱动型或需求驱动型受众群体,而不是属性驱动型群体。
在这种场景下,单纯依赖显性的人群标签来做定位和营销,效果就会很差,很难实现规模化获客。这时候通过以内容为载体的兴趣或意图定位,效率就会高很多。
内容本身就是人群筛选器
核心在于“行为”和“需求”,而非“属性”
- “在美国做代购生意的华人”这个群体的核心特征是他们的行为(做代购生意)和特定需求(需要高效的工具来完成代购业务)。
- 他们的年龄可能跨度很大(从留学生到中年人),地域分散,但他们的核心行为和需求高度一致,可以以此圈定群体。
内容即是转化载体,也是定位工具
- 吸引搜索意图:当目标用户主动搜索“美国代购软件哪个好?”、“代购如何批量下单?”、“代购怎么管理客户和订单?”时,功能介绍、操作教程等内容就能精准地被他们发现。这直接匹配了他们的主动意图。
- 算法推流下的人群圈定:算法会把你的内容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人群。人群产生互动后,会裂变推荐给更多类似的人群,被推荐但没有产生互动的人,也会被记录,后续逐渐筛选剔除推荐。实现以内容推荐和互动为圈定标准的人群传播。
超越显性标签的限制
- 内容可以触达那些传统标签无法覆盖,但具有相同行为和需求的人(比如刚起步做代购还不熟悉圈子的人,或者用其他标签无法准确定义的人)。
- 内容本身就能作为“过滤器”,吸引真正对代购业务/工具感兴趣的人,自动过滤掉无关人群。
如何高效利用内容定位这类“隐形”受众?
深度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
- 他们是谁?不仅仅是“在美华人”,更要理解他们是全职还是兼职?代购什么品类为主?规模多大?主要客户群是谁?(国内宝妈?奢侈品消费者?)
-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找货难?沟通成本高?物流贵且慢?支付麻烦?订单管理混乱?客户信任问题?税务合规风险?
- 他们活跃在哪里?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群)?这里要注意的是,用户群在渠道的集中是相对的。他们首先是正常的网民,其次才是符合你需求的潜客。
- 他们搜索什么?他们遇到问题时会上网搜什么关键词?
- 他们关心什么话题?除了工具,他们还关心什么?美国折扣信息?海关政策变动?流行趋势?客户维护技巧?
内容的输出与注意事项
- 痛点解决型:任何产品都没办法满足所有痛点,所以一定是从最共性的需求入手,抓大放小。
- 功能展示型:清晰、直观地展示核心功能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多用动图、短视频、案例截图。
- 场景化内容:将软件功能融入真实的代购业务场景中讲述故事。好处是可以触动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的人群。
- 要关注行业趋势:主要是看竞对的商业模式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变革。不要认准一个方向就低头往前跑,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瞬息万变,错过一个苗头,对一个产品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 重视用户反馈:用户的反馈虽然不能都听,但也不能不听。用户要葫芦你非给人家做瓢,大概率是卖不出去的。
隐性标签和显性标签的结合
靠内容被动吸引的人群虽然精准,但从产品商业化的角度看,单纯靠内容一点点筛选,速度还是略慢了一些。
就需要在“需求/兴趣”的内容吸引之外,套上一层显性标签限定,通过广告投放等方式来提速。这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平衡二者,实现ROI的最大化。
为什么必须叠加显性人群标签
主要是因为,产品想实现商业化盈利,必须要起规模。公司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没办法等内容自然获客实现盈利。必须通过广告投放来提速,催熟。
1. 降低广告无效曝光
广告推流的逻辑和内容自然推荐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广告推流是在人为设定的范围内强推内容。所以即使内容再精准,如果把广告展示给南极洲的用户看,也是没用的。通过显性标签定位(比如地域限定美国),可以过滤掉明显的非目标人群。
2. 提升平台广告算法的学习速度
大部分广告平台的算法都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种子信号来学习。显性标签给算法提供了一个更聚焦的初始学习池,让它更快的理解“谁可能被转化”,提升广告投放的效率。
3. 提升预算利用效率
虽然理论上说任何地区、年龄段都可能有你的潜客。但某些范围内潜客更加集中,转化的概率也更高。从ROI角度看,优先投放这些地区当然也更科学。
怎么科学的结合显性标签和隐性标签?
核心原则:用内容规定方向,用显性标签圈地。
显性标签:相对精准的“圈地”
- 地域:严格限制在潜客相对集中的地区。
- 年龄:可以先设定较宽的范围,避免过窄导致流量太低。排除明显的非用户群即可,比如代购软件排除未成年即可。
- 性别:除非产品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一般不做限制。
要注意的是,显性标签的“圈地”,只能做到相对精准,无法做到绝对精准。限定的范围的宽窄,由预算和把控能力决定。
隐性标签:靠内容把握产品走向
什么样的内容吸引来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对产品运营来说,一定要深刻的理解产品和公司的经营战略,哪怕这些未必是最优选,但内容方向一定是以公司导向来出的。
影响内容方向的有且只有这一个理由,至于互动量、吸粉能力这些,都是在战略大框架之下为其服务的细节,不要舍本逐末,因为追求这些表象数据而影响内容走向。
所以内容团队的负责人一定要站稳脚跟,卖起重机、卖电话卡的,就不要为了博流量哗众取宠(当然,这只是个例子,有一些哗众取宠的本身的运营目的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的,比如商业政治因素)。
内容层:转化和流量的取舍
输出内容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流量和转化的取舍。从数据看,尤其是针对高客单价、垂类、小众赛道,高转化的内容不一定流量就高。
所以在项目起盘阶段,可以适当放弃流量,转化第一。可以稳定获客了,再增加一些讨好流量的内容,提升账号的成长速度。
另外就是流量和转化在运营过程中并不是二选一的对立项,一切以项目存续为衡量标准,不要搞过度理想化那一套。
辩证看待营销理论和商业现实,一切为了利益
如果单纯按照理论去看,营销的人群破圈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永远都有没开拓的荒地市场。但但从实际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
很多产品,终其生命周期都无法覆盖完核心人群。对很多项目来说,与其去想怎么破圈,怎么做人群突破,还不如想想怎么在预算可接受范围内,把核心人群打透一点更实际。
项目运营不是营销课堂的课程作业,没必要一定把每个步骤都强制走一遍。在限定条件下达到合理转化,就是最务实、最可持续的增长策略。
承认现实,资源有限和机会成本
预算的硬约束
广告预算、人力成本、运营资源对一家公司来说都是有限的。视图覆盖未知的潜在用户群可能会导致资源被过度稀释,同时项目的管理成本也会飙升,最终导致项目失控。
长尾效应陷阱
虽然每个未知区域都可能存在高价值客户,但发现成本极高且难以规模化。成熟的商业运营要的是稳妥,搏一搏单车可能变摩托,也可能车轱辘都亏进去。
监控长尾、动态评估、审慎扩张
目前无法覆盖的机会,并不等于彻底不关注。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未雨绸缪,限于资源暂时可以不做,但不能不知道可能的机会在哪。
系统性监控非核心区
可以拨给极小一部分预算,拿来不停的探查可能存在的方向。通过假设-验证-再假设的路径去不断验证可能的市场猜想。
探索低成本的覆盖方式
想覆盖一个新的方向,未必都需要拿广告硬推。可以考虑合理的利用一些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比如seo、自有社群等等。
虽然见效慢一点,但成本低,通过长尾效应拿持续收益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项目成功的本质是可持续性
现在很多公司几乎都陷入了增长焦虑之中。但越是这样,越是要保持理智和克制。
完美覆盖是增长的伪命题:即使是在某一个领域非常成功的产品,想通过完美覆盖突破增长瓶颈的成功率都非常低,何况是一些体量不大的项目。
合理转化的核心是效率:很多公司的抗风险能力都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所以在当下资源限定下,降转化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做到平衡,保证现金流,虽然看起来过于保守,但至少能让企业顺利的活下去。很多项目不是倒在了竞对的刀下,而是倒在了内部的冒进战略下。
聚焦带来的深度优势:把核心区域做到极致,建立更强的品牌认知、用户口碑、运营经验和竞争壁垒,这比通过泛泛覆盖提升虚无的数据价值更大。
市场的动态进化:核心战场的定位从来不是不变的,随着产品的自然成熟、市场和用户会推动产品自然而言的进化,实现体量的成长。好的市场都不是抢回来的,是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由 @郑春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