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融资数据 23小时前 190 阅读 0 评论

3年10亿,一颗小番茄的背水一战

作者头像
36氪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走得更准,才能走得更远。

“去年刚来公司的时候,压力特别大。”

回忆起2024年4月入职番茄品牌的那段经历,一颗大市场部负责人杨泽利记忆犹新。彼时,她面临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全新的品牌,保证品质单价不便宜,生鲜85%销售都得靠线下,想打造品牌就必须入驻盒马、麦德龙、百果园等有口碑的零售场。

闯得过,就能打出属于自己品牌,让好番茄也能找到自己的增长模型,闯不过,品牌也许就会悄无声息地沉入商场洪流。这不只是挑战,更是一场隐形的生死战。

可是,番茄为什么需要品牌?名不见经传的货品,凭借什么让你入驻呢?两年前,一颗大在线下屡屡被拒,但两年后,一颗大成为了小红书番茄品类排名第一的品牌,成为明星直播间的推荐好物,更成为超过50家线下高端零售卖场里的优等生。从零,到卖出十个亿。

2025年8月7日,一颗大凭借逆风翻盘的经历,拿下了小红书第二届种草大赏全场大奖,它是如何做到的?

番茄贵了,还怎么卖啊?

与盒马的采购人员经历了整整5次谈判后,一颗大市场部负责人杨泽利几乎陷入了绝望。

作为一个农业品牌,一颗大从3400亩智慧玻璃温室里面长出,选种、种植,到加工、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为了还原儿时的番茄味道,他们甚至从上千颗种子中筛选,最终只保留一个最优品种,可谓真正的“千里挑一”。

但现实市场也不比番茄的种植更容易。

2024年,尽管在电商平台已取得一定成绩,可一颗大迟迟没有敲开线下渠道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定价偏高。198克10几元,一斤约合30元,“番茄怎么能卖得这么贵?”杨泽利表示,这是多数采购方的第一反应。售价不低,品牌认知度却尚未跟上,这成了束缚一颗大突围的桎梏。

作为一颗大的代理方,引响传媒CEO赵仪刚接触这个品牌时,就被它打动了。但她随机询询问过身边一批对饮食健康要求极高的朋友,大多数人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个品牌。要想真正打开市场,撕开“线下”这一道口子,一颗大无疑还缺一把更锋利的宝剑。

不是花钱卖货,而是精选品、找人

一颗大拥有丰富的品类,番茄汁、番茄串、大番茄、樱桃番茄……如果平均用力,全都卖的话,意味着市场预算就要平均分配,难有效果,集中预算砸爆品,不仅能有量的保证,还有规模和口碑效应,激发增量市场。

但是,爆品怎么来呢?一颗大和引响没有凭感觉拍板。小红书为其提供的灵犀系统,积累了十数万商品背后的情绪词和口碑评价,叠加大模型和算法能力,能帮品牌洞察出某一类商品的竞争激烈度、用户搜索热度、趋势走向等,一番计算后,灵犀发现,“串收番茄”这个品类,用户有高需求,但少供给,竞争度低。“串收番茄”锁定,但,卖给谁呢?

“品牌最核心的就是找到原点人群。”杨泽利表示。但在初期,一颗大依赖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只能模糊地圈定出“中产白领”“Z世代”“精致妈妈”等泛人群。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且所有的高端食品期待的客户群都是他们。

以“精致妈妈”为例,这个标签下却是一个庞大却复杂的群体。光在小红书站内,相关人群规模就有数千万。对一颗大这样预算有限的新品牌而言,想在如此巨量的用户池中精准投放,无异于大海捞针。

就在策略陷入胶着时,一颗大团队再次打开了灵犀,一颗大将灵犀系统生动比作侦察兵:“它不仅能帮你选品,还能帮你摸清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你,什么样的路径是可行的,以及在当前预算和阶段下,哪里才是最该去的地方。”

一个突破口出现了

通过灵犀系统的“洞察”模块对市场人群的深度拆解,团队很快发现:看似庞大的“宝妈”群体,实则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新手妈妈关心育儿技巧,孩子大一点的则焦虑教育问题,消费需求完全不同。

层层筛选之下,她将目光锁定在了“宝妈”中的孕期妈妈群体上。

“在孕期的准妈妈,跟我们凭空想象的需求不一样。她们会更关心美甲、穿搭、还有各种健康好吃的,连牛奶都要搜A-2牛奶。这个阶段,她们非常愿意对自己好一点。”因此,她们也更容易被一颗大番茄强调的“无激素、零污染”的产品理念打动。

人群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准越好。同样的逻辑,也被应用到了更多人群标签中:在健身人群中,锁定“精致自律型”;在吃货群体中,筛选出“挑剔极客型”。

带着成绩单,她终于敲开了大门

在看清具体的人群之后,围绕“串收番茄”,一颗大迅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与投放内容。很快,这款产品就在小红书站内爆发,靠口碑在这群最精准的人群中慢慢扩散开来,形成涟漪,很快登上SPU品类榜第一名,一篇溯源一颗大番茄的笔记被小红书用户收藏了12万次。有了真实消费者口碑,一颗大也被引入了“李诞小卖部”“伊能静买买口”等多个热门直播场域中。

小红书上的爆款,成了入驻线下的敲门砖。

杨泽利带着成绩单再次敲开了盒马采购的大门。她发消息说服盒马采购人员:“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这次我提案不成功,你拒绝我,我们还是朋友。如果我提案成功,我们是更好的朋友。”许是被这种坚韧打动,对方同意了这次见面。

杨泽利没有空手而来,而是带上了灵犀系统展现的成绩,以及围绕精准人群打造出的真实内容和用户共鸣。她笃定地告诉对方,一颗大的用户,正是盒马现在最想要的对品质有要求的人群。

这一次,盒马终于点了头。但这仅仅只是战役的开端。

三个月跑不出来就下架

盒马的商品机制采取末位淘汰制。新品一旦上架,只有短短三个月的保护期。如果在此期间没能跑出亮眼销量,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对于生鲜类商品而言,真正的主战场在线下。一旦失手,一颗大很可能在渠道方心中彻底失去信任,更难打开其他渠道大门。

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销量是自证的唯一价值。

为了守住这场线下之战,一颗大开始紧盯各地盒马门店的销售表现,并将线下各门店销售情况汇入灵犀,用科学的算法去理解每座城市的人到底想要什么,再调整打法。

不同城市的用户需求也不同,而线下门店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能否理解客户的需求。

比如在上海的消费者更喜欢“全麦贝果+串收番茄”的食用场景,精准匹配人们对“低卡、高颜值”的饮食期待。杭州更喜欢做以番茄为基底的自制果酒,注重自我放松的情绪需求。而成都消费者更偏好风味小吃,团队索性以“话梅冰镇番茄”等本地化小吃为切入点,强调风味与记忆的共鸣。“让我们更没想到的是,冬天里的冰番茄汁,是在北方卖的更好,因为他们冬天有暖气。”杨泽利说道。

借助灵犀这套因地制宜的策略,一颗大很快在盒马上站稳脚跟,不仅成功占据了番茄生鲜的更大市场份额,也顺势撬开了更多线下渠道的大门,陆续进入多家头部商超。这成为一颗大迈向更大市场的关键一步。用杨泽利的话说,2024年4月后,拿着小红书的成绩单,销量便一路高歌猛进。

“灵犀真的帮我们把线下渠道串起来了,生意维度的环比增长接近60%。”从线上洞察到线下验证,再反哺线上,灵犀始终像一枚清晰的坐标,指引一颗大在复杂的人群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灵犀是“一颗大”的最强外脑

事实上,小红书灵犀系统对中小商家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智能决策的长期伙伴。“我们一开始就把电商销售数据给到平台团队,提供我们的人群画像。否则做内容、做策略就容易走弯路。”杨泽利坦言,这对小红书也是绝对的信任。

在一颗大的实践中,杨泽利深刻感受到:要用好灵犀,第一步不是急着投放,而是看见。从真实的行为数据出发,灵犀帮助品牌跳过传统模糊投放的老路,直接聚焦“原点人群”,再深挖、突破。这种由点到面的打法,正是灵犀所倡导的“反漏斗模型”——先抓对人,再放大声量。

正是凭借这种颗粒度极高的洞察力,一颗大的可运营人群资产从几十万快速扩展至超1500万,为后续放量打下了基础。

杨泽利将灵犀称作“最强外脑”:“一旦你用对、用好它,不是说它能在小红书帮你卖多少货,而是能成为指导我们全盘生意的智能参谋。”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顺势将灵犀的思路内化为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产品、内容与数据相互作用,带动了实打实的增长,也成为越来越多新锐品牌脱颖而出的关键。

归根到底,灵犀系统之所以能懂人、识人,靠的从来不只是技术,而是小红书独有的平台基因——源自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分享。用户自发留下的每一条内容痕迹,都是灵犀得以生长的土壤。

“灵犀最宝贵的,不是它作为工具的能力,而是平台本身的基因。”杨泽利提到。正因为小红书是一个强调用户兴趣与“人感内容”的社区,才使灵犀在人群理解和兴趣匹配上更具生命力,而不是流于追求点击率、ROI的流量打法。品牌与平台共同形成正向循环,打磨出更长效的增长路径。

10亿不是终点,是众多故事的一篇

这并非一颗大的独有经验。在“小红书第二届种草大赏”的现场,一批曾同样默默无闻的中小品牌,正在灵犀的赋能下逐步走入人们的视线。

小红书也在现场宣布,即日起,灵犀系统正式像所有商家和品牌开放,只要注册了小红书“企业专业号”的品牌,均可直接登录并使用灵犀。同时,基于灵犀数据搭建的小程序“种草AID”也全量发布,品牌管理者可随时随地,在手机上随时关注自己的潜力品变化、行业热度和相关趋势。

从内容到货架,从线上种草到线下增长,灵犀的支持并非一次性的工具赋能,而是一种长期陪伴、持续进化的能力系统,正帮助越来越多品牌穿越流量焦虑,沉淀自己的人群资产。

对许多有相似经历的中心品牌来说,一颗大的故事不是终点,而是一张通往增长的新地图。

它展现了,在一个关于“人感”的时代,好产品不是被重金砸出来的,而是被理解、被相信,被自然而然地种草。

对于还在困局中摸索出路的中小品牌来说,也许正可以从这里出发,走得更准,也走得更远。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