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天前 197 阅读 0 评论

让模型制造走上工业流水线,解密业界首个人工智能工厂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18 世纪中叶,汽车制造高度依赖熟练工匠的手工劳作,来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与组装,每一辆汽车的生产都需要大量时间,汽车造价居高不下,是仅能为少数人所拥有的“奢侈品”。


当福特发明了流水线模式,将汽车制造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的工序,使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汽车才得以规模化生产,走入寻常百姓家,使之成为工业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其实,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瓶颈,头部企业可以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而大部分传统企业却长期困于算力成本和人才短缺,也让通用大模型的供给过剩,而无数行业垂直场景却面临“无模可用”的窘境。


这种结构性矛盾折射出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AI技术能力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AI的普惠就很难实现。我们不禁思考,人工智能是否也能通过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流水线,来推动 AI 的规模化落地?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指出:“我们从过去以集中提供通用算力为主,到现在适应客户对算力服务小型化、专业化、分散化的需求,打造了人工智能工厂。”全新发布的浪潮人工智能工厂,也许正是我们追寻的答案。



01

工业化生产

是解决AI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国家领导人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早在今年初的《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一系列的政策加码,反映出国家对推动AI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迫切需求。但我们也必须承认,AI和大模型技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


首先,在技术供给端,当前AI产业存在明显的“头重脚轻”现象。头部企业不断刷新模型参数纪录,与大多数传统企业难以跨越AI应用的技术门槛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缺乏标准化落地的“模板”,不同行业的业务场景千差万别,数据格式、质量以及应用需求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模型在适配行业场景时困难重重。


第三,成本效益比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大模型训练需要投入海量算力资源,而垂直行业场景往往需要针对性的模型微调,对于传统行业而言,这种投入产出比往往难以达到商业可行性阈值。


最后,不同规模的组织,因其业务复杂度、数据量以及预算等因素的差异,对模型的要求条件也大相径庭,这进一步加剧了模型规模化落地的难度。


要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个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流水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肖雪说,“浪潮人工智能工厂,作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用制造的模式来解决产业问题,并通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产品化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这样的生产流水线能够整合资源,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降低模型生产的门槛和成本,从而推动模型的普惠,为大模型规模化落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02

人工智能工厂

是对传统AI开发模式的重构


回顾工业发展史,工厂模式的本质价值不在于集中生产,而在于创造了“可复制的生产系统”。


传统AI开发其实就可以类比手工业时代的匠人制器,每个团队从数据收集开始,经历漫长的试错过程,产出难以复用的定制化模型。而浪潮人工智能工厂的作用,就在于将离散的AI开发过程重构为标准化生产体系。


比如,传统AI项目开发存在大量像数据清洗、模型调参一类的重复性工作,大约会占整个开发周期的60%-70%,但不同项目间却难以复用。

调度服务中心

而浪潮人工智能工厂通过工艺技术中心、调度服务中心、语料中心等“九大车间”,能够重点解决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问题。举个例子,语料中心就专注于解决原始数据质量参差、格式不一、标注不规范等问题,它能够通过标准化数据处理流程,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直接用于训练的高质量数据集。


这种“工业化重组”的方式,使AI开发从经验驱动转向流程驱动,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目前,浪潮人工智能工厂已沉淀61道工序、113套工具,年满产1000+订单模型,并基于工匠中心持续提升生产能力与水平,交付周期从90人天缩短到20人天。”肖雪说。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已经实体化的人工智能工厂,浪潮人工智能工厂由通用算力中心、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人工智能智能体工厂、人工智能训练场组成,作为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满足用户数智化转型多业务场景需求的大模型与智能体的规模化量产。


当然,要支撑起这种大规模的规模化量产,算力资源配置方面,工厂模式也实现了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的转变。


我们知道,传统模式下每个企业都需要独立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浪潮人工智能工厂,由模型制造、智能体制造、综合训练场三大核心模块组成,通过分布式智能云架构实现集约化建设。既满足了客户对算力服务小型化、专业化、分散化的需求,又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特别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及规模可分为城市级、行业级、企业级三种产品形态,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03

人工智能工厂

背后的技术普惠与经济价值


从人工智能工厂的出现,我们也可以来探究一下其背后的价值。


首先,体现在对“人工智能+”行动落地的推动上。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需要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而人工智能工厂恰好提供了从技术到应用的转化枢纽。通过将政府政策、企业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有机衔接,工厂流水线模式有效降低了政策落地的摩擦成本。


其次,技术平权是人工智能工厂带来的社会价值。人工智能工厂通过集约化资源共享和标准化服务输出,实质性地降低了AI技术使用门槛,使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基础的组织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个层面,这种普惠性,也有机会解决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数字化的差异。

第三,人工智能工厂以“模型生产模型”,输出的“产品”更贴近业务场景,这将推动模型深度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比如我们基于浪潮人工智能工厂,打造了12345政务服务智能体,为12345政务热线提供智能客服、智能坐席、智能处置、智能分析四类场景化智能助理,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能够更好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效率和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提高市民诉求解决效率,解决热线工单流转中存在‘转得慢’“转不动”等问题。”肖雪说。


最后,是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人工智能工厂不仅直接创造产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依托工厂化运营模式,浪潮人工智能工厂作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链整合平台、生态共营平台、科学研发平台、人才服务平台,将通过汇聚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产业核心载体与创新引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笔者看来,生产方式的革新往往带来远超技术本身的影响,人工智能工厂不仅是一种AI技术集成平台,更代表着AI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技术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唯有通过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质量、效率和成本的最优平衡。


如果AI终将演变成为如“电力”一样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工厂则是这一历程中重要发展节点。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