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 3天前 66 阅读 0 评论

业务部门又来刁难了,数据分析师怎么办?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业务开展前没明确目标,事后却甩给数据分析师一堆烂摊子 —— 这种 “先射箭再画靶子” 的乱象,让数据分析沦为扯皮工具。从找参照物补救到识别隐藏目标,再到事前协同定方向,一套破解困局的逻辑正在清晰起来,既戳破甩锅的借口,也指明高效协作的路径。

做数据的同学,各种盘点、总结、回顾类的报告很多,有一类“不带脑子”的队友纷纷上线,搞得做数据分析的同学们非常蛋疼。

来,我来把那句没说出的买马匹替大家说了:做业务、做业务,连自己要做成啥样都不知道,还做个毛线啊!脑子都去哪里了!不知道早问啊,现在都搞完了,拉了一裤裆了,擦屁股想到老子了……咋整?我们今天详细整一整。

01不带脑子?不是蠢就是坏为什么会这样?

其一就是:蠢。很多人干活就是不带脑子。确实有很多公司的运营、策划、产品经理,干活就找模板,想创意就抄竞品,其他啥都不会。你问他为什么干?他回答:过去是这么干的,今年也这么干我看人家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好了老夫从业十年都是这么干,为啥不继续干这是老板命令的,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至于这么干行不行、会干成啥样、干不好了还能咋样,完全没思考过。如果业绩风调雨顺,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业绩不行,就开始怪大环境,怪对手太凶猛,怪公司没投入,怪领导瞎指挥。最后一句:“这个得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下”,把烫手山芋丢过来了……

还有一类就是:坏。自己写目标怕完成不了,于是故意留白,等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一下”。刚好新入职的小伙子信了!还真以为人工智能模型能搞掂,两者一拍即合。最后的结果:如果分析出来效果特别好,老板质疑!丫就甩锅给数据分析师,说:我看不懂呀,都是数据分析搞的。如果分析出来效果不好,丫就站出来说:是不是分析得不够深入,是不是分析得不够全面,是不是还少了考虑行业、宏观、用户等深层次影响?总之你拿回去改,你没有分析到位!

总之,这些乱七八糟事是我们不想面对的。可如果事已至此,队友真的就没定目标,并且良心没有大大滴坏啦,想一起补救,咋办呢?

02破局关键:找参照物想事后补救

最关键的是:找参照物。在事后补一个评价标准。这样做颇有:“先射箭再画靶子”的味道,是非常不科学的。但是总好过没有评价标准。因为如果没有评价标准,单纯地计算活动中业绩、用户、销量等数据,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你看,完全扯不清楚。这还是业绩类活动。如果是任务类的,比如增加用户量、清库存之类,就更扯不清了。到底增加多少用户才满意?增长上限是什么?这一炮把钱都花了剩下几个月咋办?清库存反正都要清啊,凭什么说你活动做得好?一件都交代不清楚。所以切记切记:先找参照物,评定对错好坏,再分析为什么会好/为什么会坏,有多少改善空间。这样做最清晰,最有效率,能减少很多毫无意义的扯皮。

03隐藏的刚性目标

本篇例子是促销活动,从逻辑上讲,促销活动是一定会拉动销量的,毕竟是砸了真金白银的。问题的关键是:增加的销量对不对得起投入的成本。这也意味着,促销活动都是隐含了刚性目标的:

1、销售额比没促销涨

2、活动期收入+活动成本,大于活动销量增长具体例子看下图

如果做了活动反而比没做还差!活动参与的人压根没几个!那做的是个屁呀。多明显的问题。BUT,一般这时候,业务部门会跑出来强行洗地:“做了活动更差,是因为不做活动会更更更差”。这种洗地是毫无节操的,典型的做烂了还不认的行为,你咋不说你不做活动地球就爆炸呢。

这时分两种情况。如果是上图1走势,业绩虽然持续下滑,但是跌得轻了,这时候还能洗洗地。如果是上图2走势,正常周期波动,丫做了活动业绩反而跌了,那就是活动做烂了,洗都没得洗。这时候送给业务方的就八个字:下跪认错,低头挨打。

04其他事后补

目标的方法当然,大部分促销活动,丢钱下去,还是能见到一点水花的,业绩、用户等等指标还是在涨的。这时候可以用其他方法,事后补个目标。具体的,要看过往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活动形式。▌情况一:过往没有活动。常见于首次进行活动,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活动,这时候可以选一个同活动时间一样长的时间段,做参照物,看看活动整体上拉升多少。再拆开看参与活动的各地区,各用户群体差异。这样做,背后的业务含义是:我们拿整体水平做标杆,看怎么改进做比整体水平低的。通过这种对比,就能暴露活动内能优化的点。同时,既然是首次做,就把本次整体水平保留下来,作为以后的标杆,下次就不纠结了。

▌情况二:过往没有活动,且周期性波动。在情况一基础上,如果活动影响的业务,本身有周期性波动(如上图所示),那活动有可能有水涨船高的效果,这时可以根据上一周期增长量做自然增长,扣除这一部分后再做评价。

▌情况三:过往有活动,且仅有单一活动。这时候可以拿上次活动作为参照物,先计算活动投入产出比和带来总效果。结合这两个指标可以判断:继续做活动是亏是赚,活动影响力极限能去到哪里。这样能对活动做个定性:越做越好/越做越差。有个这个判断,后续再看具体细节怎么改善,也有了参照物,可以细致分析。

▌情况四:过往有活动,且多活动叠加。这时候很难算清楚每个活动的贡献(也正因为此,很多业务方放弃了设目标,可回头又要单独评估,糟心),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先看整体的投入产出,定个大基调:本期内活动组合效果高/低。有了这个基调,后续就能做结构分析,看看每个小活动单独影响面,从而判断对于众多子活动到底是增还是删。(如下图)

05根本杜绝事后补救的办法

吐槽归吐槽,可能有的业务部门真的不会定目标……这时候就得认真教他们。从本质上看,业绩是做出来的,不是算出来。事前定目标只是为了更好激励自己行动,促成更好效果。真正需要复杂分析的是事后的总结。所以业务部门的完全没必要在这里背很大心理压力。话说回来,真业绩做不好,还不是自己挨板子,何苦呢。

06终极解决方案

最终极的办法,当然是数据分析师参与到策划过程中去,一开始就给一些专业指导,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并且还能把过去一些失败项目的数据情况分享出来,提升策划质量。如果有机会参会的话,大家可以按以下话术,确认活动信息。

如果业务方说:没有设参照组,没有设参照期,该怎么设来问数据分析师,这样最好不过了!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意见,省得麻烦。然而有些同学会问:这种方法针对一次性活动管用,有些活动是长年做的,比如会员制度,比如新手指引,这种又该怎么评估呢?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们一起深入学习哦!我在知识星球里,准备了很多具体工作问题与数据集,比如数据报告、需求梳理、业务梳理,都是基于案例进行讲解,大家边学边练,相信能比自己感悟更快进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老师】,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