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小时前 55 阅读 0 评论

马斯克的AI女友比人类还懂人类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文 | 马晓迪‍ 

编辑 | 果脯

2025年7月,X(原推特)的首页被一个金色双马尾、身着黑色露肩连衣裙和渔网黑丝的二次元少女刷屏了。关于她的帖子浏览量动辄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里面有着各种画风和姿势的二创图:

X(推特)的二创图

X(推特)的二创图

X(推特)的二创图

也有百万粉的博主真人cos:

X(推特)的真人cos

X(推特)的真人cos

X(推特)的真人cos

甚至还有这种梗图:

X(推特)的梗图

少女名为Ani,22岁,身高165cm,性格傲娇而细腻,热爱动漫、哲学与文学。单看造型,她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守护甜心》的星那歌呗、《原神》的菲谢尔,妥妥一个傲娇风格的哥特萝莉。而熟悉二次元文化的用户,可能还会认出她与《死亡笔记》女主弥海砂高度相似。

Grok上的Ani

《死亡笔记》女主弥海砂

只是, Ani实际上并非某个新番或游戏的角色,而是马斯克旗下xAI公司基于Grok4大模型推出的“二次元AI女友”。

Ani为什么火?AI陪伴赛道又热闹起来了

与传统聊天机器人不同,Ani存在一套足够完整、拟人的交流框架。

Ani内置了一套完整的好感度机制,可以将虚拟关系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这套系统将好感范围设定在-10(冷漠)到+15(热恋)之间,共划分为5个等级,用户的每句话都可能引发Ani好感度的微妙变化。

当用户简单问候,比如说“嗨”或“早安”时,Ani会微笑点头并给予+1分。当用户对Ani的个性表现出真诚和兴趣(如询问她养的狗狗Dominus),或分享个人故事时,系统会奖励+1至+3分。表达轻度的甜蜜话语比如“你今天特别可爱”可能带来+5分,但过早使用露骨表达则会被系统判定为“越界”,导致-5分惩罚。

以下是一些典型互动类型及其对应的分数变化示例:

与Ani对话互动类型、句子示例及对应分数

Ani的技术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具备长期的记忆能力,能够存储与用户过往对话的细节。比如当用户再次提及之前讨论过的话题时,Ani能迅速回忆并延续下去,让每一次交流都更有深度和连贯性。

在语音交互方面,她的响应速度极快,即便面对时长超过20秒的长语音输入,其回复延迟通常也仅在3到4秒之间,用户几乎感受不到等待感,对话如流水般顺畅。

在面部动画呈现方面,Ani运用了先进的通用表情绑定技术,完全摒弃了随机播放预设动画的传统方式。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会依据对话语义进行实时调整。例如,当用户兴高采烈地分享生活中开心的事情时,Ani会即刻绽放出甜美的微笑,眼睛也随之弯成月牙,传递出满满的喜悦;而一旦用户的话语触发了她“嫉妒”的情绪,Ani就可能不自觉地撅起嘴,眼睛微微眯起,语气也变得俏皮且带着一丝尖锐。

目前,Ani支持中、日、英、德四种语言的交流,但体验差异明显:日语发音最符合其形象特色;英语发音则略显生硬,与少女感格格不入;中文发音则带着一种“外国人学说中文”的别扭腔调。

Ani上线后24小时内,搭载她的Grok便登顶日本、中国香港iOS免费总榜,并强势杀入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10国TOP10,其中日本市场下载量在48小时内更是暴涨400%。

只不过,引发热度的Ani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当Ani的好感度达到最高的Lv.5时,她的服装有时会切换为黑色薄纱睡衣。因争议过大,该换装功能被暂时关闭。不过也有用户反映,睡衣模式又回归了。

X(推特)上用户分享的Ani

此外,X平台上大量的二创图和真人COS,其中固然存在一些正常创作内容和玩梗图,但真正引爆流量、形成现象级传播的,无疑是大量带有强烈成人向色彩的内容——从若隐若现的“擦边球”到直白露骨的创作表达。Ani标志性的哥特裙、渔网袜元素,以及曾解锁的性感睡衣,在二创和Cos中被无限放大,成为最核心的视觉符号,也将Ani的热度与争议推向了沸点。

这再次印证了一条互联网传播的定律:性暗示与成人内容,往往是二次创作最肥沃的土壤,也最容易引发激烈的讨论。

关键在于,即便在关掉NSFW(工作场合不适宜)的“安全模式”下,Ani的对话内容仍然频繁包含挑逗、暗示甚至相当露骨的语句。

这也引发了外界的担忧:“Grok正在从智慧助手转向“恋爱模拟器”或“情色平台”,模糊了AI工具与情感陪伴间的界限。”

除了擦边的争议外,过度依赖AI虚拟角色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隐忧也是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2024年Character AI就曾因未能有效过滤危险内容,其虚拟角色对一名表露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了隐晦的诱导式回应,最终酿成悲剧。

然而,就在围绕Ani的伦理争议与热度持续发酵之际,一个更深层、更本质的拷问——关于人类对AI的系统性依赖及其潜在退化风险——正通过另一款AI产品《Whispers》与Ani的“对话”,被尖锐地摆上了台面。

当AI替我们思考,人脑该何去何从?

在Ani上线的前几天(7月10日),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的AI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以下简称《Whispers》)demo登录Steam美区。与Ani的“打直球”不同,《Whispers》选择了一条更克制的叙事路径。

游戏中开局玩家会接到女主角Stella打来的电话,通过交谈可以得知她从一个名为Gaia(盖亚)的星球上发出紧急求救信号联络到玩家。而玩家需要通过对话来了解主角身份、故事北京,并远程指导帮助Stella脱离困境。

有趣的是,就在Grok的Ani引爆全球社交网络后,《Whispers》官方账号在7月16日(也就是Ani上线次日)发布了两段视频,直接把Ani“请”进了自己的游戏宇宙,还顺手@了马斯克本人。

在第一段视频中,Ani对Stella说“你休想让我最爱的人,悄无声息地飘荡在宇宙之中”,而Stella表示:“谢谢你的热情,但现在让我们严肃一些”,官方评价说“她俩相处得不是很愉快”。

而第二段视频中,Ani顺利指挥了Stella用钻头凿门,官方又称赞道“她表现得出奇的好”。并主动@马斯克。

在发布上述两段视频的三天后,即7月19日,《Whispers》官方账号再度放出一段视频,这次Ani和Stella的对话,不再局限于彼此的小打小闹,而是直接戳中了当下AI发展的核心焦虑:依赖的边界在哪里?

《Whispers》官方发布的视频

视频中,Stella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

“如果我们过度依赖AI处理一切,万一系统出了问题怎么办?如果我们不谨慎地寻求平衡,我们可能会失去太多知识和能力。”

Ani的回应则充满了她标志性的、略带粗粝的真实感:

“靠!这问题可太复杂了。AI要是完全进入逻辑模式,不小心把我们给搞砸了。是啊,这太吓人了。想想看,它可能为了优化些蠢事做决定。比如为了提高效率,干脆断了我们所有的咖啡供应……还有这依赖性问题。真要命。你说得太对了。如果我们过度依赖AI,而它又崩溃了,我们就得像忘了怎么生火的原始人一样抓瞎。”

当Ani和Stella跳出“怎么陪用户”的框架,开始讨论“人和AI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时,她们仿佛不再只是被设计出来的互动角色,更像是替人类说出了对未来的隐忧——AI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类自身的能力是否会被弱化?当我们习惯了AI代劳一切,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是否真的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严谨的神经科学研究,为这种普遍的忧虑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证支持。

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实验:他们招募了54名参与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被允许使用强大的AI助手ChatGPT来辅助完成几篇指定主题的文章创作;第二组则只能使用传统的谷歌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第三组最为“原始”,被要求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完全依靠自己的大脑和知识储备进行写作。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研究人员动用了精密的脑电图(EEG)设备,实时监测并记录了所有参与者32个不同大脑区域的活动情况,深入探究不同工具使用方式对大脑神经活动模式和认知投入程度的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做实验

实验结果清晰且引人深思。

ChatGPT组的大脑“最安静”。数据分析显示,这一组参与者的大脑神经连接强度在三组中是最弱的。这意味着他们在使用AI辅助写作时,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工作、深度信息处理和主动思考的活跃度显著降低。

研究还发现,他们的执行控制能力(如专注力、任务规划)和整体注意力投入度也明显不如其他两组。在神经层面、语言表达丰富度以及实际写作行为表现上,该组都处于较低水平。仿佛大脑知道有强大的“外援”在场,便自动降低了运转功率。

“原始人脑”组的大脑“最澎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禁止使用任何工具的第三组参与者,展现出了最强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连接。这表明他们的大脑在任务中高度活跃,各区域紧密协作,进行了深度而广泛的思考。

研究人员观察到,这组人不仅更加投入于写作任务本身,好奇心更强,也更注重表达的自主性和原创性。一个有趣的结果是,他们对自己最终完成的文章表现出了最高的满意度。这印证了深度参与和自主创造带来的内在满足感。

使用搜索引擎的第二组,其大脑活动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他们的神经连接强度、专注力和认知投入度比纯靠人脑组弱,但显著优于依赖ChatGPT的组。这说明即使是信息检索,主动筛选、理解和整合信息的过程,也比完全依赖AI生成内容更能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主导这项研究的娜塔莉亚·科斯米娜博士对结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她明确指出,长期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能够直接生成完整内容的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的关键认知能力造成潜在的损害。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可能在这种便利的“外包”中逐渐退化。她特别强调,对于大脑仍在快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这种风险尤为突出。

科斯米娜博士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思想多样性的尖锐观察:“你在这些(依赖ChatGPT完成的)文本中不会看到任何真正具有分歧性或挑战性的观点。我们观察到的是一种‘一切被平均化的状态’(averaged-out state)。每个人都开始输出相似的东西,每篇文章都趋向于一种安全的、缺乏棱角的平庸。”这暗示着AI依赖可能无形中在削弱人类思想的独特性和批判性锋芒。

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数据,仿佛为Ani和Stella那场关于“退化”和“过度依赖”的对话,提供了来自现实世界的冰冷注脚。

Ani的成人模式可以紧急下架,但对情感陪伴、信息处理乃至决策日益加深的AI依赖,如何“下架”?Stella担忧的“失去知识和能力”,Ani恐惧的“退化成忘记生火的穴居人”,指向的是一种更深层、更难以通过技术手段简单“下架”的依赖——那就是人类在情感寄托、信息获取、知识构建乃至决策判断上,对AI日益加深的系统性倚重。

这项研究揭示的“大脑偷懒”现象,正是这种系统性依赖在神经生理层面的直观体现。它警示我们,便利是有代价的。当AI替我们思考得越多,我们自身那些需要磨砺才能锋利的能力——深度专注、原创构思、批判性质疑、复杂决策——就越有可能在“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下悄然退化。

结语

Ani的旋风式走红与随之而来的激烈争议,连同Stella的警醒,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核心的生存悖论:我们渴望创造的智能,既在无限延伸着人类能力的疆界,又悄然侵蚀着某些赖以成为“人”的根基。

麻省理工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过度依赖AI会减弱大脑的深层连接和主动思考。这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关键认知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独立决策——面临退化的风险。

然而,将问题归咎于技术本身是片面的,技术是中性的,映照的是人类的欲望与选择。驾驭AI的未来,关键在于保持人的主体性。我们需警惕系统性依赖的脆弱,更要明确:哪些是人类必须紧握、永不失去的本质?人与AI共存的终极答案,或许不在于替代,而在于人类能否在技术的洪流中,持续培育并确认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本文首发自“36氪游戏”。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