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6小时前 76 阅读 0 评论

iPhone 17牙膏挤爆,却没挤出AI!苹果再演诺基亚宿命?

作者头像
新智元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作者:雷鸣

【新智元导读】苹果在年9月推出iPhone 17,看似「牙膏挤爆」的背后却在AI上乏善可陈,甚至是原地踏步!当AI重新定义手机,苹果会是下一个诺基亚吗?

2025年9月10日,库克终于发布了最新的iPhone 17。

在全网都在欢呼的苹果「牙膏挤爆」式更新内容中,Apple Intelligence仅仅被一笔带过。

有媒体评论iPhone 17发布的AI功能,仅仅是辅助性质或后台系统层面的改进,而非彻底颠覆用户体验的大型AI功能。

9月17日,国行iPhone的最新评测也都陆续出炉,在外观、芯片、屏幕、影像和散热上各家都不吝啬赞美之辞。

图片来自哔哩哔哩「影视飓风」、「极客湾」和「老师好我是何同学」

但唯独没有对AI的评测分析,即使有,也多认为苹果在A领域的表现并不太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结束的谷歌Pixel 10的发布会。

这家科技巨头推出了四款Pixel 10系列新机,在相关报道中「Gemini」被多次提到,大模型被无缝集成在不论是手机、手表还是耳机里。

由此来看,谷歌正在围绕Gemini基座模型,重新布局和设计硬件产品。

与此同时,OpenAI的硬件产品也多次被曝光,该设备被描述为「口袋大小」「上下文感知」,但具体形式尚不清楚,预计最早在2026年发布。

和以上两家相比,这次的苹果虽然「挤爆牙膏」,但是依然没有挤出最关键的一块,AI

AI颠覆格局,从功能革命到范式革命

当我们审视AI与手机的融合时,核心问题在于:AI是否仅仅为手机添加了新功能,还是从根本上重塑了整个产业?

这很容易想到曾经的诺基亚和iPhone,iPhone 1代发布时,诺基亚觉得这只是「多了一块屏幕」的手机。

而这一次,苹果还会觉得这也只是「多了一个AI」的手机吗?

我认为,AI将重构整个手机产业!

首先,它将重塑操作系统,使其从联网系统升级为真正的「智能」系统

现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本质上应该叫做「联网手机」,只要断网,手机几乎就丧失了所有能力。

以断网为例,当未来的端侧AI模型和小模型(Small Model)被训练的足够满足本地功能后,手机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能体」。

其次,通过「AI助手」功能,它将彻底改变我们与手机的交互方式

传统智能手机的交互模式是「人找功能」——用户需要记住、寻找并学习如何使用各种应用。

App Store中海量的App

而AI手机时代,这种模式将转变为「AI懂需求」——用户只需表达意图,AI助手就能理解并调用适当的服务完成任务。

更进一步,在AI手机时代,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主动安装和运行应用程序。

当我们提出需求时,AI助手将直接调用相关服务的Agent完成任务。

这有点像《钢铁侠》里的JARVIS,未来我们的需求将不需要「主动」寻找应用,而是由AI自动「调用」Agent。

甚至,我们不再需要费力编辑、保存和查找各种文件,系统会自动以最佳的知识管理方式组织信息,并在需要时按照要求输出。

如果说大模型的能力是一个「黑箱」,未来的手机也许也是一个「黑盒子」。

AI定义手机,但手机无法定义AI


未来根本逻辑不是「手机搭配AI」,而是AI来定义手机

智能将成为资源分配的制高点,整个手机生态都会围绕制高点重组。

这意味着,决定胜负的已不是硬件参数,而是谁能在AI这一核心上建立生态。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上,真正具有变革性的不只是某个功能点的提升,而是对手机交互和定义本身的重新书写。

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首代iPhone时,就不仅仅是把屏幕变大、处理器提快、摄像头弄好,而是彻底改写了人们「怎么操作手机」的逻辑。

他去掉了实体键盘、不再依赖触控笔,用多点触控大屏幕+手势+滑动+捏合等操作,这种交互方式以前几乎没有在主流设备中被广泛接受。

类似地,未来真正的决定性力量不会是「手机里有多少AI功能」,而是AI本身定义手机是什么。

界面如何响应、资源如何分配、体验如何智能调度。

那些在操作系统、交互方式、AI 模型和硬件协同上领先者,将占据更核心的优势。

苹果们如果不能在这个AI定义交互方式的变革里先发制人,其命运也许就能被历史的镜像预见。

AI手机时代:产业链彻底洗牌

从功能机时代到智能机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手机系统、应用商店和繁荣的移动开发生态。

在这种「产业形态」范式下诞生的诸多APP,成为了改变或者影响人类社会重要能量。

AI手机时代将重构整个产业链和价值分配格局:

  • 操作系统将从应用平台转变为AI智能体平台,以AI助手为核心,协调各种服务
  • 应用分发模式从「应用商店」转变为「AI调用」,开发者从应用提供商变为服务提供商
  • AI模型提供商(如谷歌、OpenAI)将成为新的核心力量,掌握系统的「大脑」
  • 硬件制造商需要适配AI需求,提供更强的算力和更低的功耗
  • 用户与技术的关系从被动使用工具转变为获取智能助理服务

这种重构将使应用分发更加中心化,开发者的商业模式从「拥有用户」转变为「提供服务」。

同时,也将鼓励开发者更专注于核心功能和服务质量,而非营销和用户获取。

首先是应用平台转变为智能体平台。

Agent OS这样的平台在构想中是可以管理多个智能体。

比如类似PwC发布了 「Agent OS」,目标是让企业内部多个AI智能体可以沟通协作,而不是孤立运作。

OpenAI、Anthropic、Google、Microsoft等公司不仅提供模型API,还在构建基础设施、平台、智能体框架等,使模型成为其他产品/服务的核心中枢。

企业云/AI云服务商(AWS、Google Cloud、Azure等)也都在向这个方向加强,提供各种LLM as a Service,以及集成智能体功能。

同时,硬件制造商需要适配AI需求,提供更强的算力和更低的功耗。

专用AI芯片越来越普及:Nvidia、Google TPU、各类边缘AI芯片、手机里的NPU加速模块等。

硬件越来越往「AI友好」、「本地/边缘推理」优化。

用户与技术的关系从被动使用工具转变为获取智能助理服务。

用户的期望也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去按下按钮运行一个App,而希望能说「帮我安排会议/写一封信/整理我的资料/提醒我某事」,并且由AI助理主动参与或引导。

智能语音助理、家居助手(如智能音箱/智能家电)、手机中新加入的AI功能(如图片识别、即时翻译、内容生成、推荐系统增强等),这些都在模糊 「工具」与「服务」。

从历史看手机产业的变革逻辑:断层和拐点

手机的第一个时代应该是功能机时代。

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研究员兼高管马丁·库珀使用手持用户设备拨打了第一通移动电话。

这款设备直到1983年10月才正式上市,后来被我们称为「大哥大」

马丁·库珀于2007年手持1972年摩托罗拉手持移动电话原型拍摄的照片

但摩托罗拉由于在技术转型上太慢,很快就让诺基亚取代。

诺基亚曾经是全球手机行业的绝对霸主,在200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6~2007年)诺基亚的手机市场份额在全球超过40%。

但是当手机与互联网融合后,一场范式转移悄然发生,而诺基亚并没有意识到。

诺基亚的塞班(Symbian)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出现以后,显得非常笨重、难以支持触摸屏、应用生态弱、用户体验不够流畅。

诺基亚9300

2010年代初,智能手机市场中被苹果、三星等挤压,最终在2013年将其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把触摸屏、多点触控、用户友好的UI、集成互联网体验(浏览、邮件、音乐、图片等)与硬件整合结合起来,重新定义「手机」的含义。

iPhone的发布激发了对应用生态的需求(应用商店、App Store等),这些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派功能机、早期智能手机厂商不曾重视的。

这场移动互联网革命中,昔日通讯巨头迅速落幕,苹果、三星、华为和小米等新王者崛起。

Android和iOS这两大操作系统成为产业的颠覆者,不仅重塑了手机产业,更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孕育了Uber、Airbnb、美团、字节跳动等新巨头。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产业范式的转移都伴随着新王者的崛起和旧巨头的陨落。

这一模式是否正在AI手机时代重演?

iOS能否真正升级为「AI iOS」


回看诺基亚的例子,如果说功能机时代的操作系统升级到智能 OS(iOS/Android)是一个关节点,那么塞班(Symbian)所代表的,就是诺基亚在那场升级赛里落后的那个角色。

塞班(Symbian)系统虽然曾经全球占有率高,但在用户体验、交互方式、开发生态、触控与应用商店等智能OS所要求的要素上更新很慢。

今天的苹果,有点像当年的诺基亚。

差别不在于iPhone本身还能卖,而在于iOS正在向「AI iOS」升级的关键期。

如果说当年诺基亚的败局源于在功能机升级为智能OS(Android、iOS)过程中掉队,那么今天的苹果,则可能在iOS升级为AI iOS的关键时刻掉队。

AI范式下,苹果的危机与机遇

多年来,Siri的功能几乎停滞不前,始终停留在简单的「语音命令」层面。

它远未达到现代对话式AI的水平,无法处理多轮对话或理解复杂上下文。

这种停滞的深层原因在于苹果的内部技术架构。

为了适应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对话式AI,苹果需要对Siri的底层软件进行彻底的重新架构,而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苹果内部对如何平衡AI功能与核心隐私理念的反复考量,也导致了其在AI战略上的慢人一步。

Apple Intelligence是救命稻草,还是徒有其表?


尽管起步较晚,但苹果目前有一份自己的AI答卷,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以隐私为核心的技术哲学。

Apple Intelligence旨在将AI能力深度融入系统,使其变得「无感」且「无处不在」。

比如其核心功能包括系统级的:

  • Writing Tools(写作工具),允许用户在几乎任何地方进行文本重写、校对和摘要。
  • Summarize(总结)功能可以为长篇邮件和通知堆栈生成摘要,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核心信息。
  • Image Playground提供了图像生成能力,而Genmoji则允许用户通过文本描述创建独一无二的表情符号。

苹果的AI技术路线是「端侧AI+私有云计算」的混合模式。

大部分AI请求,特别是涉及个人数据的任务,都在iPhone本地的A系列芯片上进行处理,以确保用户隐私。

当任务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时,Apple Intelligence会将请求安全地发送到苹果自研的M系列芯片服务器上进行处理。

苹果承诺,数据在处理后会立即删除,不会被存储,且独立的安全专家可以验证其代码以确保隐私承诺。

但是,从目前的反馈来看,Apple Intelligence的使用体验甚至不如ChatGPT、Gemini、Grok等独立第三方APP。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

苹果的App Store是其生态系统的「金矿」,其30%的抽成是其服务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AI手机新范式对这一模式构成了根本性威胁。

当「人找应用」的模式被「AI调用服务」取代时,App Store作为用户入口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

在未来,用户可能无需下载和打开应用,只需向AI助手表达需求,AI助手将直接调用后台服务(Agent)来完成任务。

开发者将从「拥有用户」转变为「提供服务」,他们的商业模式将从依赖应用下载和内购,转变为依赖服务的调用量和质量。

这一变革将动摇App Store的核心商业模式,迫使苹果重新思考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分配和主导权。

在这场悄然来临的变革中,苹果面临严峻挑战。

苹果似乎正在犯与诺基亚类似的错误——将AI视为「加分项」,而非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诺基亚当年看到iPhone时,认为这只是「增加了触屏的手机」;而今天的苹果可能也将AI视为「手机的新功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全方位革命。

如果苹果不能在AI上迎头赶上,它将失去在这次重构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最坏的情况下,苹果可能像诺基亚一样,错过整个AI手机时代的机会。

作者介绍

雷鸣

百度七剑客、酷我创始人、Al Basis Fund 创始合伙人、北京大学Al创新中心名誉主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顾问委员会理事。

参考资料:

https://www.apple.com.cn/iphone-17-pro/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