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8小时前 113 阅读 0 评论

未来 AI 初创公司,生死胜负手在「GTM」|对谈矩阵魔方创始人孤山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揭秘「版本即事件,品类定生死」的刷屏打法。



一个好的 AI 产品,和一个成功的 AI 公司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


在今天,这个距离可能不是技术、不是代码,而是「增长」。当 AI 的浪潮以天为单位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无数怀揣着技术理想的创业者,手握着打磨精良的产品和刚刚到账的融资,却集体陷入了一种「甜蜜的烦恼」——钱在手上,却不知道第一声枪响该朝哪里打。


旧有的增长地图,在 AI 这片变化莫测的新大陆上似乎已经失灵。品类窗口期稍纵即逝,大厂的阴影无处不在,精细化运营的效果微乎其微。是该「高举高打」一炮而红,还是该「小步快跑」悄然发育?每一个选择都像是在迷雾中下注。


有没有人已经走过这条路,并且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我们找到了孤山。


作为一名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穿越」而来的连续创业者,他经历过完整的周期起伏。而在 AI 时代,他选择不做具体的品类选手,而是成为一个「赛道服务者」。他创立的矩阵魔方 ( Cubo Group ),在过去一年多里,服务了超过 100 个 AI 产品的全球化营销,其中既有从零崛起的明星项目,也有在 4 个月内实现 ARR 从数百万到 5000 万美金的惊人增长案例。


在与上百位 AI 创始人并肩作战后,孤山沉淀下了一套「 GTM for AI 」(AI 产品走向市场)的方法论。他认为,「版本即事件,品类定生死」,在当下的环境中,没有一次刷屏级的首发,就可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在这篇访谈中,孤山第一次分享自己的这套方法论。


快问快答


👦🏻 Koji:


年龄?


🧑🏻‍💻 孤山:


33


👦🏻 Koji:


毕业院校?


🧑🏻‍💻 孤山:


无(休学创业)


👦🏻 Koji:


MBTI 和星座?


🧑🏻‍💻 孤山:


INFJ  摩羯



👦🏻 Koji:


一句话介绍现在的公司和产品?


🧑🏻‍💻 孤山:


矩阵魔方/ Cubo Group,在做 GTM for AI 出海一站式服务,希望成为 AI 产品全球化的桥梁和发射平台,旗下产品服务有 Partnerly(AI出海营销全案服务), AI Secret(美国最大的AI Newsletter),Oncely.com(AI 应用分发增长平台)等。



Cubo 全员远程办公,公司自研了「云端办公室」系统


👦🏻 Koji:


融资情况?


🧑🏻‍💻 孤山:


有过一轮融资。


👦🏻 Koji:


收入和利润?


🧑🏻‍💻 孤山:


数千万美金,盈利中。


👦🏻 Koji:


团队规模?


🧑🏻‍💻 孤山:


近 100 人。


👦🏻 Koji:


创业前在做什么?


🧑🏻‍💻 孤山:


上学


Part 1: 融了几千万,钱却不敢花:AI创始人的增长“初体验”


👦🏻 Koji: 


孤山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穿越」周期的连续创业者。请你简要介绍一下你之前的创业成就?


🧑🏻‍💻 孤山:


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项目,实现了年度 GMV 超过 30 亿,超过 230 万付费用户(Lifetime Deal + 年订阅),年营销预算超过 2 亿元和年度新增 100 万付费用户的成绩,我们团队经历了 N 个从 0 到 1 再到增长、营销、品牌组合拳打法的过程。


我们从 2019 年实体出海,到疫情后开始全面线上化的做全球化业务,也花了 5 年时间来学习成长和适应。


👦🏻 Koji: 


从你过去到到今天做矩阵魔方(Cubo Group),你观察到不同的时代下、不同的商业周期中,产品「增长」这件事,有哪些不变的难题和在 AI 时代特有的、更极端的挑战?


🧑🏻‍💻 孤山:


不变的难题:营销预算归因难、产品渠道匹配难。


新的挑战:AI 产品的品类代际变化快、品牌投入的时机选择。


👦🏻 Koji: 


可以展开讲讲吗?


🧑🏻‍💻 孤山:


第一个是营销预算归因的难题,这个在过去每个时期都存在,有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大家好理解的,就是一个人走进电梯,看到了一个电梯广告,此时拿起手机淘宝下了单,这个订单归因应该算给哪个渠道?


在 AI 赛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二个是产品渠道匹配的难题,在新品类+新市场的环境下,对于每个渠道的用法,其实都是全新的方法论探索阶段,很多时候方法论是边打边显现的,这个问题在国内没那么突出,因为国内是大平台垄断流量和注意力,集中分发,所以至少有大地主定了规则。


到了国外,虽然也有头部平台,但是媒体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更依赖产品方自己的通盘能力,对于刚出海的团队来说难度更大。


👦🏻 Koji: 


对,这两点是不变的难题。在 AI 时代,有哪些你感受到的变化呢?


🧑🏻‍💻 孤山:


首先,现在AI产品的品类代际变化很快,每个品类机会的窗口期明显都很短。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占住品类认知,就失去了迭代被市场持续关注的机会。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就会持续处于明显弱势地步。


这个情况对产品在全球首发和冷启动的坚定性和营销运营驾驭能力上,提出了超常规的要求,在大品类上几乎没有机会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来做冷启动和营销增长。(这个非常像前几年国内新消费品牌那一波起势时候遇到的情况),既要品类赛道好、也要产品出彩、还要营销增长做全面和彻底。


其次,要不要在一开始就做品牌投入,这件事会是很多团队比较难决策的地方。


因为当 AI 软件的全球化增长没有单一渠道和策略一招鲜策略的时候,品牌力(品类品牌身位)变成了决定性的效率来源,而绝大多数团队在过往经验中并没有经历过这些。( APP 产品由于生态足够闭环,市场进入策略相对会更标准一些)。


👦🏻 Koji:


你和上百个 AI 创始人打交道之后,你看到的他们最普遍、最痛的增长困境是什么?


🧑🏻‍💻 孤山:


我们接触到最多的是技术背景的创始人,少部分是产品和运营背景的创始人,大家普遍会有几个共性的困境。一个是由于多年的技术经验和营销、用户运营、商业化都没有太多交集,造成很多其他领域会有盲区和不容易驾驭的无力感,也会有很多信息缺失。


第二个点是有一部分创始人在这一波 AI 浪潮中融到了大钱,但在职业经历上其实没有一手花过大钱,会造成在营销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驾驭、对 Agency 的使用上会产生一种迷茫和无力感。


👦🏻 Koji: 


融到了很多钱、但不知道怎么花钱,哈哈哈,真是甜蜜的烦恼呀。


🧑🏻‍💻 孤山:


对!有不少创始人都拥有这种甜蜜的烦恼。我继续讲:


第三个点是国内和国外的媒体虽然在特性上可以类比,但实际到了一线环境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有文化的差异,也有市场本身特性的差异。


这个事情在初次出海的 AI 类产品和项目上,基本都需要重新走一遍学习过程。(哪怕是原来在国内有很强的增长营销基因的团队,首次出海基本也还会有 2 年的重新学习曲线)


Part 2: 「不赌了,全都要」


 👦🏻 Koji: 


之前你和我分享,自己在面对 AI 这波趋势时,「不赌了,全都要」。这促使你从单一业务转向构建一个包含媒体、营销、分发平台的「GTM for AI」生态。为什么要做这么多?


🧑🏻‍💻 孤山:


我是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最卷的那个年代的创业者,我的经验是,在每一个大浪潮来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能不能持续地在牌桌上,其实很难讲。


不管是巨头还是初创公司,我们都希望能持续地在牌桌上活跃。


所以我感觉自己可以做一些比品类选手更大的事情,那就是做一个赛道选手。


 👦🏻 Koji: 


赛道选手具体指的是什么?


🧑🏻‍💻 孤山:


每个行业起来的时候,品类选手和赛道选手都能有自己的一份位置。


品类选手比较清楚指的是运营一个垂直大单品的公司,他们往往要承担最直接的竞争,也有可能拿到最高倍数的收益。


而对我来说,这个阶段我希望是那个帮助更多年轻 AI 创业者上牌桌的服务者,把过去的营销、增长、运营经验,以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形式,赋能给更多的优秀团队。同时依托于这整套体系,在整个 AI 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探索AI应用工厂的机会。


 👦🏻 Koji: 


目前矩阵魔方已经发布了哪些产品?做了哪些工作?


🧑🏻‍💻 孤山:


在 AI 出海营销服务上,从 23 年到现在,我们累计服务了接近 100 家 AI 全球化公司,操盘了超过 120 个 AI 产品的全球性营销发布,最成功的项目在 4 个月内从数百万美金 ARR 涨到 5000 万美金 ARR,也有几十个第一次出海的团队,通过我们实现了自己第一个 10 万 - 50 万全球用户的增长。


在 Newsletter 这个领域,我们在美国市场孵化出了 AI 垂类最大的 Newsletter 媒体,每天超过 50 万美国和欧洲科技行业从业者和 AI 爱好者在阅读我们的 Newsletter。


AI 应用分发平台 Oncely 也即将在 10 月完成全面的重构,从 Lifetime Deal 交易市场进化为全面的 AI Launchpad。


我们还孵化了 N 个在保密期内的大项目,计划在下半年和明年初大家见面。


👦🏻 Koji: 


你们做了这么多事,它们之间有协同吗?


🧑🏻‍💻 孤山: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 GTM + Studio 是我们核心战略,媒体、营销、分销,都是 AI 应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使用到的标准化策略,这个生态刚起步,其实外部并没有基建,所以我们选择自己来做这个大基建,来降低优秀产品团队在AI全球化上的入局门槛。


硬件和软件的 Studio,有两个意图,一方面是探索什么品类存在更优解,一方面是让我们对业务保持超一线的手感,来更好的赋能我们 AI 全球化的产品客户。


👦🏻 Koji: 


你反复强调 KOL 的作用,Partnerly 是如何筛选出「对」的 KOL,而不是只有流量的网红?



🧑🏻‍💻 孤山:


简单讲,软件和消费品的营销其实还是类似,有足够量的种草,才有草可拔。我们因为 100% 的客户都是 AI 全球化的产品客户,因此我们所有的 KOL 和媒体资源,底层都是为了宣发这个品类而存在的。


不管是 AI newsletter 还是全球 AI 话题达人,所有媒体都在坚持日更,保持对 AI 趋势的敏锐捕捉,同时聚集 AI 商业和生产力运用的终端用户和企业的注意力。而不仅仅是围着可能的人群画像的达人账号来泛铺种草贴。


👦🏻 Koji:


前面提到的 Oncely 这个 AI 应用分发平台的转化率能做到多少?


🧑🏻‍💻 孤山:


产品页的付费率在 6-7%。


👦🏻 Koji:  


做到这个转化率的原因是什么?


🧑🏻‍💻 孤山:


交易平台的好处就是封闭了用户的意图,每个用户来 Oncely 其实都是在找可以购买的 AI 产品和通过 AI 获取先进生产力的,所以大家意图很清晰,就是逛和买,因此转化率基本接近电商平台,而非一般软件自身官网。



👦🏻 Koji: 


如果现在有一个典型的 AI 创业团队,产品刚成型,他们应该如何利用矩阵魔方的帮助来规划增长?


🧑🏻‍💻 孤山:


对于有大愿景和雄心壮志的创业团队,我们建议在首次发布时,利用矩阵魔方的全球 AI 媒体和营销全渠道的资源,高举高打,进行一次刷屏级的事件营销来冷启动产品,这样一方面会把原有 6-8 个月找寻 PMF 的时间,缩短到 1-2 个月,同时还能有效获取大量的欧美核心优质用户。


看似花了钱,其实省钱且省时间。在每次大版本发布的时候,都重复一次严格意义的版本营销,来强化品牌和品类心智,从而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新增用户。


对于独立开发团队,可以考虑入驻 Oncely,做多种冷启动 Waitlist 和订阅销售的分发,毕竟 Oncely 是纯佣金平台,入驻没有前期成本,比较有利于大家早期低门槛启动。平台会统一营销和采买流量来预热每一次发布和销售活动。


👦🏻 Koji: 


你们提出的「 GTM For AI 」(Go-To-Market Engine for AI)是什么?


🧑🏻‍💻 孤山:


AI 产品的全球化 GTM 过程中,会有 N 个 环节的场景,冷启动、营销、广告、社区、分发,目前绝大多数环节都还没有被标准化。


👦🏻 Koji: 


你认为这些能被标准化吗?


🧑🏻‍💻 孤山:


我们正在通过系统性的业务落子,来推动每个环节的标准化和简化进入门槛,让更多初创团队和大企业的 AI 创新项目可以享受到这一代的 AI 全球化红利。


👦🏻 Koji: 


给 AI 产品做营销,和给传统 SaaS 或消费品做营销,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 孤山:


在业务逻辑上,其实三者是非常相似的,都是品类品牌+营销分销+用户运营。


👦🏻 Koji: 


展开讲讲?


🧑🏻‍💻 孤山:


在营销分销上,和消费品很像。正因为太像了,又缺乏真正的标准化基建,所以我们才觉得把基建做好才能加速这一波 AI 全球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Part 3: 「无事件,不传播;无版本,不事件」


👦🏻 Koji:


能不能拿一个客户的真实案例,给我们拆解一下:你们是如何把一个普通的产品更新,操盘成一场刷屏级的市场战役的?


🧑🏻‍💻 孤山:


由于我们和所有客户都签了 NDA ,所以不便用客户 LOGO + 策略的形式来做完整的拆解。但是我们可以披露一部分我们自己的方法论。这个和原来我们国内做营销也会有点相似。


在 Cubo 的方法论里面,我觉得有两个维度:事件 + 传播。


👦🏻 Koji:


嗯,无事件、不传播。那么问题来了:你建议 AI 产品创造什么「营销事件」呢?


🧑🏻‍💻 孤山:


对于 AI 和软件类的产品来说是「版本即事件」,没有版本就没有事件营销的契机。


所以能看到,不管是 OpenAI 还是 Google 亦或是微软,每次大型的事件发布,一定伴随的是大的版本发布。所以我们一般会鼓励客户周期性地提出大的跨越性版本,来做市场破圈和影响力的拓展。


而每一个跨越性的版本回过头来,其实都是在给自己的品类定位和品类品牌做补充和加分的。


👦🏻 Koji:


对于如何成功做好这样一次产品发新版的营销,你有哪些建议?


🧑🏻‍💻 孤山:


做「极致」的传播。


每个话题金字塔顶端都有一些人是掌控了话语权的,在科技行业也是如此,我们内部叫他们是科技明星 ( Mega Influencer ),这些人有的是硅谷核心 VC 的投资人,有的是大厂几十年的老网红员工,有的是 AI 科技媒体的主编,也有 AI 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等等。


通常我们在一个项目冷启动时,会组织大量的 Mega Influencer 对一个项目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和站台,然后利用大批量的 AI / 科技方向的媒体和话题账号进行二次、三次传播,来引起全市场的关注。同时再配合多个渠道,比如 Newsletter、Reddit、LinkedIn、YouTube、TikTok、Instagram 等进行话题的全面铺开,让话题进一步发酵,从而产生全球性的传播效应和对这个品类势能聚集效应。


这套方法论与资源体系,在 AI 全球化赛道是我们的首创,也在数十个项目的全球性发布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过去 2 年累计为客户创造了超过 1 亿美元的 ARR。



由于我们背后方法论和执行流程的工业化程度非常高,使得我们可以在 3-4 周内快速落地整个全球性营销的计划。等国内媒体转进来的时候,已经是国外已经发酵过一阵的内容。(不过目前国内 AI / 科技媒体对海外信息也很敏感,通常 2-7 天就都传回来了)。


👦🏻 Koji: 


前面你提到「每一个跨越性的版本都在给品类定位加分」,那么你们是如何帮助一个产品找到并「喊出」它的新品类定位的?


🧑🏻‍💻 孤山:


我先举几个品类例子:


  • ChatGPT = Chat with AI for Everything
  • MidJourney = AI Image Generation
  • Perplexity = AI Search & Research
  • Manus = The General AI Agent
  • Cursor = The AI IDE
  • Lovable = The Vibe Coding Platform


上面这几个其实是大家产品脑子里就能想起品类定位的,核心其实还是要占据某一个场景的优先被选择的机会。


目前每个品类细分领域,都至少有 20 个全球性的优秀玩家,有些品类甚至有上百个一流玩家扎堆,因此提炼出 6 个单词以内能讲明白的一句话定位至关重要。


👦🏻 Koji: 


定位的重要性我想大家是认可的。如何找到这个定位呢?你们有方法论吗?


🧑🏻‍💻 孤山:


曾经一度 AI XXX 变成了一个可以定位的方式,然后是 AI XXX Agent,然后是 The First AI XXX Agent,每次变化其实都是由某一两个标杆产品通过一次标志性营销带起来的。后面大家都跟随了。但是标杆产品往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快跟进的公司也跟着吃肉喝汤了。


其实这些定位背后,品牌认知要塑造的是 The Top1 或 The Best,这个点取决于首发和每一次版本发布,能不能强化用户对 Top1 和 Best 的意识,做到真正的打心底里认同,从而真正产生品牌效应(我称它为:优先被选择权)。


这是为什么在产品定义和品牌定位上要犀利、简单,同时在营销上要大开大合,一炮打响,不然就会被迫跟在别人后面,你一发力,你前面的哥们就涨业绩了。


Part 4: 「要么一炮打响,要么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 Koji: 


「大开大合,不打响一炮,就永远追在别人后面。」 这意味着首发期要重拳出击。对一个预算有限的初创AI团队,如何「精准」地打响这第一炮?你们会建议他们把钱花在刀刃的哪里?


🧑🏻‍💻 孤山:


2023 年初到 2023 年 8 月,其实是 AI 产品发布的蜜月期,那时候基本随便发什么产品,都会获得巨大的媒体关注和市场关注。从 2023 年 9 月到 2024 年底,其实是一个全球科技媒体商业化的阶段,越来越多的 AI 产品信息轰炸着行业和商业领域,这时候其实精细化的营销还稍稍有效一些。


到了今年,整个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头部产品都趋于成熟,不管是品牌力还是用户规模还是产品完成度;


第二,很多优秀团队都已经在发布第二款、第三款产品了,他们在营销、在产品选型、在品类策略上都更成熟,这就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和系统性运营策略提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媒体的商业化诉求和商业竞争的加剧,带来的成本普遍数倍上升,造成绝大多数投入都不能以单纯的流量价值来计算了。


👦🏻 Koji: 


外部环境变化很快、很大。你们建议今天要怎么做?


🧑🏻‍💻 孤山:


因此回到我们的建议上,对目标场景和人群提出犀利、精确的新 AI 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简单描述和定位产品,6 个单词一句话(社媒发帖不用换行),是我通常一个极简的判断标准。


另外还有一个点是,你的这个定位,说给一个目标客户听,他能通过想象,还原出你的交互场景吗?如果不能,你能通过 1-2 句话说明白交互场景吗?如果还不能,说明你要传递的信息是过于模糊的。会极大增加传播阻力和市场培育成本。


有了以上所有的准备工作,才会轮到你说的这个问题「钱要花在哪里」。


👦🏻 Koji: 


哈哈,那接下来和我们讲讲 「钱要花在哪里」?


🧑🏻‍💻 孤山:


我的建议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品类定位和产品方案确实有先进性,要抓紧窗口期融资,融完要敢于大胆花钱,快速占据品类品牌的优势。


👦🏻 Koji: 


我其实也同意要在眼下的时机大胆花钱,快速占据品类品牌的优势。但是在「Go Viral or Go Home」的冲刺中,很容易陷入对「爆红」的虚荣指标的追逐。你们内部是如何衡量一场 GTM 战役是否真正成功的?


🧑🏻‍💻 孤山:


我们一般会看几个点,横向比对的话,我们会看每个组合策略的 Viral Rate ,不同渠道的 Viral Rate 不太一样。


👦🏻 Koji: 


Viral Rate 具体指的是?


🧑🏻‍💻 孤山:


Viral Rate 指的是在某个渠道中一个 Campaign 执行过程中,有多少比例的爆贴,爆贴标准跟平台和账号特性走。这个很像 VC 的一支基金,一支基金 20 个项目配置,有几个项目能产生 10-100 倍收益,这就是 Viral Rate 。


举个例子,TikTok 在 AI 产品的营销 Campaign 中, Viral Rate 最好的产品会在 40%,最差的可能会低于 5%。


每次大战役打完,每个渠道我们都会有一个结项报告来翻盘这次项目表现以及市场表现,其实是在横向对比当期在跑的其他 AI 项目以及历史同品类的项目情况,来给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营销侧的洞察和近一步反馈。


👦🏻 Koji: 


也有 Founders 会担心自己太早营销,大厂或对手发现后,会被抄袭。你怎么看?


🧑🏻‍💻 孤山:


如果真的要早早的暴露给市场,一个风险是有很多很多软件老炮,有钱有营销能力也有体系化的 AI 技术产品能力,会快速发现新品并复制他们。


初创团队很有可能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说不准下个月谁会来掀翻牌桌。假设初创公司不打算融资且预算有限,我建议是品类定义上一开始就先做小做垂。太早形成行业共识的大机会,不适合初创团队来做。


👦🏻 Koji: 


谢谢孤山的分享。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会对当年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创业的自己说什么?


🧑🏻‍💻 孤山:


哈哈,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内部经常这么复盘,我们把这个叫 Yesterday once more 的总结。


而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更早的全球化。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十字路口Crossing”,作者 “十字路口Crossing”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