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9小时前 149 阅读 0 评论

H20解禁,中美AI闭环竞赛开启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黄仁勋又来了。

今年第三次来中国,北京35度的大热天,他居然还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黄夹克”,站在小米汽车前,和雷军合影。

随后第二天,7月15号,英伟达在官网发了一条信息:

我们已经向美国政府申请,重新把H20芯片卖给中国,并且保证将尽快发布许可证,很快就能发货了。

你可能不太清楚H20是什么,但可以告诉说,这不是一颗普通芯片。它曾被“封杀”,如今又突然“解封”,为什么突然回来了?它的回归,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H20芯片性能并不弱,在被美国政府封杀之前,它是中国各大AI公司训练大模型的核心动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AI时代的“发动机”。

当时美国突然宣布:这东西不能卖给中国了。”这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要在AI领域开始“卡脖子”了。

现在,美国又松了一口气,说可以卖了。但不是简单的恢复供货,更像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中美科技博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什么阶段?一句话总结:美国把中国逼急眼了。

黄仁勋平时总笑眯眯,但他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数据显示,2024年H20芯片为英伟达带来了120亿到150亿美元的收入,占其中国区营收的85%左右。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2024年字节跳动和腾讯分别采购了23万枚Hopper系列芯片(包括H100、H200及特供中国的H20)。

禁售之后,英伟达第一季度就损失了约 25 亿美元销售额;业绩会上,他们计算过库存、准备金,以及采购承诺方面的成本,算下来,两个季度加在一起,预估会亏损135亿美金。

所以,他三度来中国,见了不少人,包括与特朗普的私下会面,目的都很明确:希望美国政府给个台阶下,让H20重回中国市场。

再看看另一边,中国也没闲着。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趁机加速追赶,过去一年里,国产芯片的生态支持和性能提升都取得了不小进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以前我们是‘非英伟达不可’,现在是有没有英伟达都行。这就像一场赛跑,原本领先的人突然停下来系鞋带,后面的人趁机追上来了。

美国以为,不让中国买最先进的芯片就能拖住中国AI的发展,实际上,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中国的AI市场并没有因为H20的禁售而停滞,反而倒逼国产替代提速;英伟达损失惨重,不仅影响营收,还可能在未来失去全球最大AI市场的主导权。

所以,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不是全放,也不是全封,这种从全面封锁到有限放水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新的平衡尝试。

很多人以为H20回来,一切就会回到从前。事实是,这一圈下来,中美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节奏,因为这颗芯片表面上是硬件产品,实际上却牵动了整个产业链、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

02

那H20芯片解禁,能否意味着中美关系缓和?科技战降温了?智远认为,这是一次战术性妥协。

什么意思呢?

美国不想彻底放弃中国市场,也不想让英伟达这些企业伤得太重;中国也不急于全面脱钩,边走边看,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加快自主研发。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中间暂停一下,喝口水,擦擦汗,看看对方接下来要出什么招。

因为美国在封禁H20后意识到,如果把中国企业逼得太狠,会逼出一个独立于美国之外的AI生态。一旦中国真的建立起自己的AI技术体系,不仅英伟达会丢掉市场,整个美国的技术话语权都可能被动摇。

再加上,中国AI大模型这几年开源动作频繁,已经吸引全球不少开发者和企业的注意,这让美国的部分AI公司感到无奈,他们自己没跑出来,而中国某些方面已经遥遥领先。

所以,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稳住更大的局面。

中国被美国这一“将军”,反而让中国企业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自己的芯片板块:小米有玄戒O1,百度有昆仑系列(包括第三代P800),阿里有平头哥、含光800、玄铁910等。这些布局表明,大厂们开始尝试在底层技术上“自立门户”。

以前一听说H20要来了,各大厂商都想法传达出去:我们首批采购、我们独家合作等信息。

但这次,H20并没有引发像之前那样的抢购潮,因为很多企业已经在用国产芯片做训练和推理任务了,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所以,这是中美在科技战中的一次阶段性缓冲。

美国希望通过“芯片”维持存在感,防止中国彻底转向国产生态;而中国也清楚,这段时间是宝贵的“窗口期”,必须加快自主研发,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冲突做好准备。

这更像双方都喘口气,重新站位,准备下一回合。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在这一轮“短暂喘息”中,把短期红利变成长期优势?

03

智远认为,短期红利会让供应链和项目加速。

过去几个月,因为禁令,很多公司只能找替代方案,或者拼命囤货,结果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比如,多方信息披露,2025 年一季度,腾讯向字节跳动购买了价值约 20 亿元的 GPU 算力资源,主要包含英伟达 H20 卡和服务器。

现在不一样了。

依赖英伟达的企业迎来了好消息,供应链正在恢复。老黄为了出货,采购成本肯定也会降下来;很多AI项目,尤其是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任务,之前都拖着没法推进,现在可以加速落地了。

今天看到一条关于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新闻:一台装了八颗H20芯片的服务器,价格从年初的100万元涨到了140万元。

像DeepSeek-R1这种低功耗的AI应用,也因为算力不足压力山大。现在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写到这里,我在想:梁文峰会不会因为H20的放开,加快DeepSeek R2的研发节奏?

再看看长期挑战,智远觉得: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这次禁令给中国企业上了一课——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华为昇腾910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性能接近H20,在能耗上甚至更有优势。最关键的是,它是自主研发的,能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

中国政府也在帮忙。国家发改委已经建议,企业在新建或扩建数据中心时,要严格监管AI芯片采购,优先使用国产芯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国产芯片研发。

除了硬件,软件方面也在发力,华为的MindSpore、百度的PaddlePaddle这些国产框架,正在逐步完善,给开发者更多选择。

不过,企业心态可能会出现短期分化。

市面上仍有不少企业偏爱英伟达的产品,因为它们口碑好、兼容性强,尤其在金融、医疗这些领域更是主流。H20回归后,一些企业可能继续用它,这会挤压部分国产芯片的空间。

所以,在这一轮“短暂喘息”中,大家都会在短期红利和长期战略之间寻找平衡,至于怎么把握这个平衡,每个企业心里,自然有一把秤。

04

这个秤也给老黄一个警钟,它面对的,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非英伟达不可”的中国市场了。那怎么办?

智远观察认为,英伟达接下来可能会从三个方向发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H20阉割版在AI训练和推理上的表现依然很强。虽然性能受限,但它依然是一个“够用又不越界”的中间选择。

因此,英伟达肯定会继续强调自己在高性能计算、易用性和生态兼容性上的优势,尤其是对需要稳定输出、快速落地的企业客户。

比如:字节、腾讯、阿里这些大厂,在做模型训练时,仍倾向于使用成熟的工具链,而不是临时切换到新生态。

然后,它可能会绑定头部企业,深化合作。

光靠卖芯片已经不够了,黄仁勋去小米背后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英伟达正在尝试与中国头部AI公司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

未来会不会与百度、阿里云、科大讯飞等公司在算法层、模型层进行联合优化?就像当年微软绑英特尔一样,不只是硬件买卖,而是要一起打造一套完整的“技术话语权体系”。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另外,英伟达手里有全球超过400万开发者依赖的CUDA平台,中国AI框架90%以上基于CUDA开发,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软件壁垒。

最近有消息说,英伟达正与国内几家大型AI平台讨论共建基于CUDA的本地化AI训练方案;如果成功,不仅能保住一部分高端市场,还能在中国AI生态中继续保持存在感。

我觉得,这次H20解禁之后,英伟达官方口径也会发生微妙变化。

它肯定不会强调“我们是全球第一了”,而会说“我们愿意配合监管,为中国客户提供合规的产品和服务”。

这可能意味着,从“我给你什么你就用什么”变成“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这种姿态为了让中国政府看到:我们可以共存,不会成为安全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英伟达还能不能守住它的全球地位吗?

毕竟全球AI生态还是围绕CUDA构建,很多核心技术和应用都离不开英伟达的底层架构,但长期来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旦中国建立起自己的芯片+软件生态,再加上国家的支持,很可能就会走出一条“去英伟达化”的路,而这,不仅是英伟达的问题,是整个美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危机。

所以中美科技博弈的下一阶段,会不会出现两个平行的AI世界?

以前,智远会觉得是一个设想,不太现实,现在看来,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场竞争。

美国对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看似一种“冷战式”的技术封锁,实际上反而给中国留出了时间窗口,去构建自己的训练体系和生态闭环。

这种“可控脱钩”,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中国技术自主发展的催化剂。

你可以想象成:过去中美两条并行的河流,流向一致,但如今突然被一座大坝隔开,虽然还有一些支流交汇,但主干道已经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过去几十年,全球AI的发展基本围绕几个核心要素展开:

英伟达GPU(硬件)、CUDA平台(软件)、 OpenAI、Meta等主导的大模型(算法)

但现在,中国也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AI底层架构:

底层框架有华为MindSpore、百度PaddlePaddle、大模型有Qwen、DeepSeek、Baichuan;开源生态也有ModelScope、魔搭等平台支撑。

这些趋势表明:中美之间不再是完全统一的一套技术世界,而是开始呈现出“双轨运行”的迹象。最关键的是,中国这边正在加速补足短板。

所以,智远有个判断:未来谁能率先跑通自己的“技术闭环”,谁就有可能定义下一个AI时代。

什么是闭环?简单讲:芯片— 框架— 工具链 —大模型 — 应用场景;这个链条能不能自洽、可持续、可迭代?

目前来看:

英伟达 + CUDA + OpenAI + AWS,是一套成熟的闭环;中国这边,华为昇腾 + MindSpore + Qwen + 盘古 + 通义万相,也形成自己的闭环。

一旦这套体系真正跑通,中国AI发展将不再依赖美国的技术底座,这是真正的“去英伟达化”和“去西方主导化”的开始。

世界正在变,技术没有回头路。靠得住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