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月前 162 阅读 0 评论

7个月ARR 1.2亿美元,昆仑万维靠“短剧+AI”找到了新增长点

作者头像
白鲸出海公众号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白鲸出海 作者:张凯然,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近2年,短剧出海持续升温,吸引了大量中国厂商积极入局。DataEye-ADX 的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2月该品类在投应用数已经达到了231款,是去年同期的4倍,与快速增长的平台数量对应的是,从业者对这一市场前景普遍乐观的预判。

据某头部媒体发布的行业白皮书显示,海外短剧月均用户已达2000-4000万,未来短剧预计将覆盖亿级的海外用户,市场规模或突破百亿美元。正是在这一行业窗口期,昆仑万维以“后来者”姿态切入赛道,却迅速在全球市场中突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在昆仑万维刚刚发布的财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截止2025年3月底,公司旗下短剧平台 DramaWave 的 MAU 突破1000万大关,ARR(年经常性收入)已达到1.2亿美元,平均月流水千万美元。2024年9月,昆仑万维推出了旗下的短剧平台 DramaWave,距今也就7个月左右的时间,尽管起步晚于2022、2023年入局的多家头部平台,但其成长迅速。

DAU 超 ReelShort,

昆仑万维何以跻身“短剧出海”第一梯队

根据《2024中国短剧出海生态观察报告显示》,短剧出海赛道头部选手的先发优势相当明显,三大头部出海短剧平台 ShortMax、DramaBox、ReelShort,占据了整个赛道7成的下载量和用户使用时长份额。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昆仑万维能后发制人,在短剧出海领域分到一杯羹,并不容易。

DramaWave 自上线以来双端 DAU,注:蓝线是

DramaWave,黄线是 ReelShort|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点点数据显示,从1月14日开始,DramaWave 的全球双端 DAU 开始爆发式增长,从33万左右,增长到了最高的375万(3月9日),不到两个月增长超10倍,后续数据虽然出现波动,但也基本能保持在200万以上。横向对比,DramaWave 的 DAU 已经超越了 ReelShort,至少在用户量方面,DramaWave 跻身了第一梯队。

DramaWave 自上线以来双端月收入|图片来源:

点点数据(第三方数据收录数据偏小,仅作为趋势参考)

在收入方面,虽然与头部平台仍有差距,但纵向对比,从开始追踪到收入的2024年10月开始,DramaWave 仅用3个月就将月流水提升了10倍,而且能够保持至今。用户量和收入双增,很大程度上源于昆仑万维对内容的重视和投入。

DramaWave Google Play 端全球

广告展示次数估值|图片来源:广大大

在去年11月底的一个闭门短剧交流会上,昆仑万维宣布拿出5亿美元,投资1000部海外短剧,与此同时,昆仑万维在二级市场再次增持了国内头部短剧制作公司映客,进一步提升短剧制作能力。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反映出昆仑万维对“内容力”长期价值的判断。尽管短剧本质上是一种更轻量化的影视形态,但随着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海内外观众对短剧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用户对内容的高要求,也正在倒逼行业在创作模式与题材类型上的持续创新。

目前,译制剧依然是出海短剧的主力形式,但越来越多从业者开始探索面向本地观众的原创内容。比如,在欧美市场,传统的“霸总”“复仇”“言情”类题材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以运动员、总统等角色设定为核心的人设剧集,试图回应种族平权、社会阶层等本地化议题;而在日韩市场,反霸凌、女性复仇等现实主义题材短剧获得了较好的用户反馈。海外相对宽松的内容审核环境,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有利于短剧内容向更深度、更多元的方向拓展。

而近期,昆仑万维的投入已初步取得成效,DramaWave 上的爆款短剧《订婚风暴》,仅上线5天播放量就超过了千万,凭借爆款,DramaWave 在4月12日登顶韩国 Google Play 娱乐下载榜,并连续霸榜4天。

4月12日 DramaWave 登顶韩国

Google Play 娱乐下载榜|图片来源:点点数据

另一方面,除了在真人内容方面持续投入外,昆仑万维与其他短剧平台差异较大的一点是对 AI 的投入。早在短剧平台 DramaWave 上线之前,2024年8月19日,昆仑万维就发布了集成视频/3D 大模型的 AI 短剧创作平台 SkyReels。

SkyReels 界面

SkyReels 在生成视频的功能之外,补齐了协助修改剧本、定制角色、安排分镜、完善剧情/对白/BGM 等一系列 AI 短剧生成的“专项能力”。根据官方的介绍,SkyReels 能把短剧制作的周期从“以周为单位”缩短到“以小时为单位”,制作成本同步降低。尤其是对海外市场而言,短剧收入喜人、但囿于发展阶段制作成本高企,打正 ROI 的问题困扰了多数玩家。

SkyReels-V2测评表现|图片来源:昆仑万维

在平台之外,2025年初,昆仑万维开源中国首个面向短剧垂类场景的视频生成模型 SkyReels-V1和首个高质量表情动作可控算法 SkyReels-A1,截止2025年2月末,该模型在 Hugging Face 上的下载量已达3万次,收获超1000次星标,4月21日,昆仑万维又开源了新版本模型 SkyReels-V2,以促进 AI 在短剧这一产业的技术发展和落地应用。

昆仑万维透露,预计到2025年底,公司在短剧领域的年化收入能达到3.6亿美元。随着内容持续优化、AI 产能逐步释放,以及整体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短剧业务也有望朝着更可持续的盈利方向迈进。

从行业层面看,短剧市场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精细化运营阶段,平台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清晰。根据业内机构的预测,全球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百亿美元,成为继短视频之后的又一内容消费高地,在这一背景下,昆仑万维通过“内容+AI”的方式切入出海短剧赛道,已初步验证了自身的内容供给能力和技术效率,为后续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昆仑万维,本身业务覆盖泛娱乐各个方向,在 AI 的这一波热潮中也是积极布局的厂商之一。除最亮眼的短剧外,AI 音乐、AI 社交、AI 游戏,以及 AI 搜索等各领域,昆仑万维都在做“AI+应用”的操作。

天工 AI DAU 破百万,

自研音乐生成模型能力超 Suno

回看昆仑万维在 AI 热潮中的操作,大致是AI 基础研发先行、应用后续跟上的路径,扎扎实实深耕技术创新,而不是应用优先、再套个技术空壳的模式。

在几个典型的互联网大厂之外,昆仑万维是国内较早开始自研大模型的厂商之一,天工1.0模型于2023年4月上线,系列大模型已经迭代到了4.0版本,分化出适用于通用场景的 Skywork4o,以及适用于推理场景的 Skywork o1。

Skywork o1在数学基准评测上

的表现|图片来源:Skywork o1论文

Skywork o1在代码基准评测上

的表现|图片来源:Skywork o1论文

在代码与数学场景的基准测试中,Skywork o1的能力表现逼近 OpenAI o1-mini,优于市面上大多数其他大模型。

在自有模型的基础上,昆仑万维开始执行 AI+应用操作。

目前 Skywork4o 已经集成进了“天工 AI 智能助手”中。天工 AI 智能助手由天工 AI 搜索升级而来,可实现图文对话,图表绘制,生成研究大纲、思维导图,学术论文、财报、研报等文档分析,实时语音对话等多种功能。截止去年年底,“天工”峰值 DAU 超过100万,峰值 MAU 突破1000万。

在2025年年初,行业经历了 AI 搜索的近2年的市场验证后,出现了一波 AI 搜索到 AI Agent 的定位转向,天工 AI 搜索,转向天工 AI 智能助手之后,昆仑万维也表示,将在2025年5月中旬在海外发布生产力场景通用 Agent 平台 Skywork.ai,并上线 MCP 供开发者使用,Skywork.ai 针对专业文档、数据表格、演示文稿、播客及网页内容分析等核心场景进行了深度优化,以匹配用户最高频的需求。

除了面向工作、信息搜集场景的天工,昆仑万维的主要布局延续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泛娱乐方向。

Linky 应用截图

AI 社交产品 Linky 自上线以来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MAU 达到300万,2024年单月收入峰值达到100万美元。Linky 的定位是虚拟角色与 UGC 内容生态平台,用户可以与自创的虚拟角色进行文字/语音模态的深的交互,其商业模式结合了订阅、抽卡等,并建立了创作者激励机制,以完善内容生态。

音乐方面,昆仑万维旗下本就拥有全球 Top3级别的 K 歌平台 Starmaker,并在多年前已经开始运营创作者生态,帮助一些能力较强的用户发行歌曲,如其产品名字,造星。在拥有大量 K 歌用户的基础上,音乐也成一个重点布局方向。

mureka.ai 自推出以来的访问量

变化趋势|图片来源:AI Pure

昆仑万维在2024年8月基于升级后的 SkyMusic2.0模型(此后模型名改为 Mureka)推出了 AI 音乐创作平台 Mureka,时至今日,访问量已经从零增长到了310万,3月份的环比增幅超过80%。

Mureka O1、Mureka V6、Suno V4在文生音乐场景

的客观测评(上),主观听感测评(下)|图片来源:财经网

在2025年3月底,昆仑万维又发布了 Mureka V6和全球首款音乐推理大模型 Mureka o1,根据 Mureka O1论文中给出的数据,这两款模型的“文生音乐”功能在主客观测评中的得分均高于 Suno V4。凭借不错的模型能力,昆仑万维也在 AI 音乐赛道中取得了收入,根据 Q1财报数据,截止2025年3月底,昆仑万维 AI 音乐领域的 ARR 达到1200万美元(约合月流水100万美元)。

除了 SkyReels、天工、Linky 和 Mureka 等产品外,昆仑万维的自研 AI 游戏《猫森学园》的测试工作已经开始。Opera 浏览器全球 MAU 近3亿,营收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经调整后 EBITDA 达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

此外,2025年 Q1季度,昆仑万维旗下 AI 算力芯片企业艾捷科芯的芯片研发进度已经过半,向实现量产迈出了坚实一步,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昆仑万维也有所布局。

写在最后

昆仑万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典型的一个成功案例,凭借游戏业务起家、上市,后拓展至泛娱乐、社交、搜索等具备想象力的方向,并且早在2008年就开始做海外市场。整体战略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 AI 领域,目前来看也是如此。

根据2024年度财报,昆仑万维总营业收入达到了5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整体毛利率为73.6%,其中,海外收入达到51.5亿元,同比增长21.9%,占比高达91%,作为一个“出海老兵”,昆仑万维正在从国际化战略中获得实质性回报。

而在2025年 Q1,昆仑万维收入达到17.6亿,同比增长46%,海外收入16.7亿,同比增长56%,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94%。2025年 Q1季度,昆仑万维的业绩表现延续了2024年的良好趋势。

在“All in AI”的战略下,昆仑万维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5.4亿美元,同比增长59.5%,2025年第一季度,继续加持研发费用4.3亿元,同比增长23%。这样相对积极的研发投入,也为各条垂类赛道上的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技术突破+合理应用”正成为驱动昆仑万维在 AI 领域取得商业化成绩的核心动力。

但是,押注 “高研发投入”的 AI 赛道显然是有一定风险的,市场判断,23-24年是 AI 大模型初始投资期,25-26年是 AI 大模型应用落地和收入增长期,2027年之后才是 AI 大模型的盈利期,目前公司对 AI 的投入尚未达到全面盈利,但也迎来了“开花结果”的季节。

(举报)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