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小时前 148 阅读 0 评论

从乘法“幸运符”到减法“催命符”:AI伤害SaaS

作者头像
AI中国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两年前,整个行业还在欢呼“AI是SaaS的乘法器”—— CRM厂商说AI能让销售效率翻倍,协作工具宣称智能助手能让团队产能提升50%。那时的逻辑很简单:SaaS提供标准化工具,AI给工具装上“智能引擎”,两者结合能创造更大的客户价值,这就是SaaS×AI的美好想象。

但现在,风向变了。当AI不再满足于“辅助”,而是直接接手原本由人完成的工作时,SaaS发现自己从“被赋能者”变成了“被替代者”。客户开始用AI处理订单记录、自动生成报表、甚至完成基础销售动作,曾经支撑SaaS增长的“席位订阅”模式,正在被AI撕开一道口子。这不再是乘法,而是减法——SaaS-AI的时代,AI正在悄悄消解SaaS的生存根基。

一、从“为人服务”到“被AI绕过”:坐席制的崩塌前夜

SaaS行业过去十年的繁荣,几乎全靠“坐席制”这根支柱。无论是CRM的销售席位、协作工具的团队账号,还是客服系统的agent账号,本质都是“按人头收费”——企业有多少员工用,就付多少费用。这种模式的核心假设是:人是流程的核心,SaaS是人的工具。

但AI正在颠覆这个假设。

客户的“减法”:席位不再随业务增长。最近Battery Venture的调研显示,2025年企业技术预算虽然整体上涨,但76%的企业都在做“供应商整合”——简单说,就是用更少的工具干更多的活。更要命的是,那些原本需要人来操作的环节,正在被AI悄悄接管。

一家500人规模的制造企业,过去用协作工具管理生产排期,需要10个运营专员每天更新数据、同步进度,对应10个付费席位。现在他们接入了AI Agent,系统能自动抓取生产设备数据、生成排期表、甚至给延迟环节发预警,10个席位砍到了3个——剩下的人只需要处理AI解决不了的异常情况。

这不是个例。Asana的管理层在最近的沟通中直言,“整体NRR(净收入留存率)面临短期逆风”,背后的原因很明确:客户既不扩编,又在用AI替代基础岗位,新增席位的意愿跌到了谷底。当企业发现“用AI能少买5个席位”,SaaS的增长逻辑就从“客户规模扩大→席位增加→收入增长”,变成了“AI效率提升→席位减少→收入承压”。

工具的“失焦”:SaaS界面正在变得多余。更危险的信号是,AI正在让“SaaS界面”失去存在的意义。传统SaaS的设计逻辑是“为人提供操作入口”——销售需要在CRM里填跟进记录,运营要在协作工具里拖放任务卡片,客服得在系统里查询客户工单。但AI Agent的工作模式是“直接处理流程”:它可以绕过CRM界面,直接从邮件、通话记录里提取销售信息并同步到数据库;可以不用打开协作工具,直接根据日程表和项目目标生成任务计划;甚至能替代客服接电话、回消息,只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才转给人类。

有企业CIO在访谈中直言:“如果AI能直接完成80%的流程,我们为什么还要为员工买SaaS账号?AI不需要界面,它只需要API。” 这意味着,SaaS赖以生存的“用户必须通过我的系统完成工作”的前提,正在被AI瓦解。

二、定价革命与成本陷阱:SaaS的商业模式困局

当坐席制的根基松动,SaaS行业不得不面对更棘手的问题:商业模式的重构。过去十年,SaaS之所以被追捧,核心是“订阅制带来的稳态收入”——一旦客户付费,就能稳定贡献月度/年度收入,可预测性极强。但AI正在把这个“稳态”砸成“变量”。

从“按人头”到“按效果”:定价逻辑的颠覆性迁移。2024年底开始,企业对AI的采购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不再为“有AI功能”付费,而是为“AI产生的结果”买单。Gartner的调研显示,2025年已有63%的企业明确要求“按AI的实际使用量或产生的价值付费”,而不是打包在席位订阅里。

这个变化对SaaS来说是致命的。如果客户用AI减少了5个席位,SaaS要么接受收入下降,要么证明“AI带来的新增价值能覆盖席位减少的损失”。但后者很难——客户会问:“如果AI真能提升效率,为什么我要付更多钱?难道不是应该帮我省钱吗?”

Monday.com的案例很典型。它在Q2财报中披露营收增长27%,但因为没说清“AI如何给客户创造增量价值”,股价暴跌30%。对从业者来说,这不是股价问题,而是客户的无声质疑:你的AI到底是成本项还是增值项?如果是前者,我为什么不砍席位?如果是后者,怎么证明ROI?

AI竞赛的“成本陷阱”:免费送AI的时代结束了。为了应对质疑,SaaS厂商曾疯狂“送AI”——宣称“所有席位免费享有人工智能功能”。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个赔本买卖。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推理阶段的算力开销,都远超预期。一家中型SaaS公司测算过:给10万席位开放无限制AI功能,每月算力成本要增加300万美元,直接吃掉15%的毛利。现在行业里悄悄出现了新规则:AI功能从“席位附加包”变成“按量计费”——用多少token、多少次调用,就付多少钱。

但这又带来新矛盾。Salesforce最近就遇到客户投诉:“你们的AI助手优化了我的查询效率,原本需要10次调用的任务现在3次就能完成,为什么我的账单没降反升?” 原来,为了覆盖成本,厂商悄悄提高了单次调用定价。这种“效率提升反而可能增加客户成本”的悖论,正在让AI从“加分项”变成“争议点”。

创新者的困境:颠覆自己,还是被颠覆?面对这些变化,SaaS公司不是没有行动。ServiceNow就把“代理式AI”做成了订单引擎,AI相关大单环比增长显著,甚至给出了明确的AI相关ARR占比目标。但这种转型本质上是“自我颠覆”——用新的AI驱动模式,替代自己赖以生存的坐席制。这意味着一系列连锁反应:销售对象从CIO变成业务部门负责人(因为AI的价值体现在业务结果上);产品设计从“为人设计界面”变成“为AI设计API”;甚至组织架构都要重构——原本负责“功能迭代”的产品团队,现在要懂“AI Agent的流程设计”。

更难的是心态。当一家公司过去十年靠坐席制做到10亿美金营收,现在要承认“坐席制会逐渐萎缩”,并把资源投向不确定性更高的AI模式,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市场不会等——客户在减少席位,竞品在推出按效果付费的方案,留给SaaS的转型窗口正在收窄。

结语:不是终结,而是重构的开始

AI对SaaS的“伤害”,本质上是一场行业重构的阵痛。它不是要消灭SaaS,而是要改写SaaS的定义:从“为人提供工具”,变成“为流程提供智能支撑”;从“按人头收费”,变成“按价值收费”。

这个过程必然充满痛苦。就像当年从本地化软件转向云SaaS时,无数厂商倒下一样,现在的转型期也会淘汰一批跟不上节奏的玩家。但对从业者来说,这也是机会——那些能率先想清楚“AI如何与自身核心场景结合”、“如何用新定价模式平衡价值与成本”的公司,终将在SaaS-AI的时代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毕竟,技术革命的残酷之处在于颠覆旧秩序,而精彩之处在于,总有新的强者在废墟上站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据冰山”,作者:万物可数,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