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订单增长显著,市场关注点逐渐从技术研发转向实际应用与交付能力。据《财经》新媒体观察,订单数据的快速增长与实际落地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行业订单增长显著,市场关注点逐渐从技术研发转向实际应用与交付能力。综合各大厂商透露出的信息,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导览、科研、教育、康养等。
此前,不乏投资人预判,具备真实场景闭环和交付能力的主机厂会更受资本追捧;纯概念型项目的资本获取难度或加大。
据《财经》新媒体观察,订单数据的快速增长与实际落地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短期内订单量激增,受限于供应链产能或技术成熟度,实际交付进度可能面临挑战。
也有受访者直言,量产前提是厂商具备商业化能力,能真正把人形机器人做到有用。当前AI智能化水平尚未达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机器人在理解人类指令、适应复杂场景等方面仍存在局限。
多家厂商斩获“大单”
截至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签下的大额订单,以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为首。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无论项目数量还是金额均有上升。72家中标企业中,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从中标数量来看,宇树科技独占鳌头,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第一。并且,在很多由集成商中标的项目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也作为标准设备被集成入内,成为方案的一部分。
今年6月,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联合中标中国移动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标包1.24亿元,刷新当时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单笔订单记录。其中,采购包1为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7800万元(含税),由智元机器人中标;采购包2为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预算4605万元(含税),由宇树科技中标。
智元机器人将远征A2目前的智力水平比作2岁小孩。据了解,中标中国移动订单后,智元机器人将远征A2应用于企业大厅、营业厅接待,依托强记忆能力(可记住 1000 张人脸、100万条知识库)和垂域知识增强应对各类专业问题,未来或拓展至文娱商演、康养陪伴等更多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额订单外,中小型采购仍是上半年主旋律。合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比达60%;100万~1000万元之间的项目占比33%;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6%,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仍是人形机器人最大采购群体。
进入下半年,市场上人形机器人订单逐渐过渡到真正落地的商业服务场景和工业场景,近亿元工业大单破冰。7月18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汽车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单笔中标金额最高纪录。
“应用落地能力强,订单就来了。我们不担心没有订单,担心的是步伐比人家慢,让人家抢先了,这才是我们真正在竞争上的看法。”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对《财经》新媒体透露,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努力交付数百台人形机器人,其中工业人形机器人500台。在其看来,工业场景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目前相当于一个人30%的工作效率,2026年初有望超越50%,2027年底前有望突破80%。凭借红外摄像头、传感器和自主换电技术,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在黑灯工厂下,7×24小时连续作业。
8月11日,智元机器人也对外透露,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智元远征A2-W并非双足机器人,而是专为柔性智造场景打造的轮式通用机器人。
今年1月,智元机器人曾官宣,其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人形机器人731台,轮式机器人269台。目前,智元机器人线下量产的机器人已超2000台,2025年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数千台。8月18日,智元机器人六大核心产品线在智元商城及京东商城同步开售。智元机器人方面表示,这举措标志着公司从技术深耕阶段全面迈入商业化落地新阶段,为全球用户带来覆盖工业、服务、科研、文娱等全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
作为智能优先的机器人代表,目前市值估值115亿元同样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银河通用今年8月获得了英伟达首枚下一代专为具身智能打造的芯片Jetson Thor,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银河通用相关负责人向《财经》新媒体表示,银河通用今年应用落地将达到千台。目前在智慧零售(单店5000+SKU复杂环境)、工业制造等高需求场景中,银河通用的解决方案已规模化落地应用。目前在多个城市,银河通用已落地智慧零售店10余家,已签约100家智慧零售店计划在年内落地。在工业领域,银河通用与包括博世在内的全球制造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今年6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重点深耕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核心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以智能为主打点的银河通用机器人8月7日在北京落地了全球首个城市级人形机器人常态化运营智慧零售解决方案“银河太空舱”。未来1-3年,银河通用将重点聚焦工业制造、智慧零售、医疗健康、智能物流等核心赛道。
宇树科技尚未透露今年具体订单量。据开源证券研报,2024年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约为1400台,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该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WRC期间演讲时称,旗下G1差不多是今年全球出货量最多的人形机器人,新款人形机器人R1正在推动量产,因此发货时间会延后一些。
中小厂商各有千秋,商业化、交付进程不一
对众多人形机器人玩家而言,在这个产品订单项目陆续爆出的档口,抓住新产业的先发优势至关重要。
不过,不同场景对人形机器人能力有不同要求,厂商的商业化路径和量产进度也存在差异。在工业制造、展览展示这样共识程度较高的场景中,不同厂商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不乏企业探索更多应用场景的商业模式。
上半年中,松延动力、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企业表现活跃,多通过与地方政府或高校合作,深耕区域市场,形成“小而美”的生态布局。下半年,多家公司聚焦工业、零售等场景展开商业化布局。
“商业化方面,我们是走先工业,再商用,最后家用的路线。”千寻智能具身智能数据中心总经理孙荣毅告诉《财经》新媒体,目前公司最大订单来自工业场景,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生产环境中替代人工。量产方面,今年主要做各种工艺验证,未来的出货量预计较大。“截至今年6月,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一家知名企业在全球有近14万名工人,要进行机器换人、降本增效的压力很大。且海外人工成本更贵,牵扯到工艺流失风险,今年头部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厂商在西班牙建厂时,便从中国派了1800名中国员工过去,未来国内外工厂的机器替人需求都较足。”
他表示,千寻智能选择切入的工业场景,是精挑细选后工业中真正多品种、小批量、高柔性、适合具身智能去做的。“客户将这些场景基本向所有厂商开放,谁能做谁就做。其中客户有一系列考核指标,包括机器人稳定性、作业成功率、节拍稳定性等。”
“目前做工业场景都差不多,方向都一样,主要看谁把场景做得更好,更能交付。”乐聚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也向《财经》新媒体透露,其人形机器人的最大订单同样来自工业场景。目前,乐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订单多来自汽车厂,其中人形机器人工作效率达到人的近50%。
在工业场景发力的还有星动纪元、逐际动力等厂商。目前,星动纪元已实现超300台产品交付,上百订单在量产中。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星动纪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宇表示,公司旗下产品目前已在一些真实工业场景达到人70%多的效率,预计明年达90%左右。逐际动力透露,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工作,于今年下半年公开销售。
目前,松延动力主要有两大产品线,一类是双足人形机器人包括N2和E1,主打教育科研和商业展示;一类是仿真人形机器人,切入导览、养老等交互场景。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透露,今年是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N2与E1两款机器人自参与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后1个月内意向订单突破2000台,合同额超1亿元。目前松延动力在手订单中,最大的客户群体来自于教育行业,出货量第二大的客户群体来自租赁或商业演出市场。
具体量产进度上,松延动力今年5月开始寻找量产场地,6月搬入生产车间,7月实现批量化出货105台人形机器人。其中,N2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92台,E1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为13台,从5月到7月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松延动力从0实现百台交付。按姜哲源设定的路线图:今年下半年,公司最大的目标是把机器人的生产和交付做好,将订单破亿元变成确收破亿元。明年,目标是交付量达到万台。
体育赛事与教育市场是加速进化当前核心场景。《财经》新媒体注意到,该公司从去年10月份开始量产交付,目前已出货数百台,现在每个月的出货量都超过100台,7月有100台以上的销量。傅利叶机器人方面则透露,公司将沿“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于人”的路径,主要切入医疗康养、导览互动、学术科研等更广泛的真实场景,2025年双足人形机器人目标交付300台。
完成标准化,行业才能真正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订单爆发,多家厂商和上游供应链显得措手不及,今年加速扩充产能,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谈及交付压力,智元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曾表示,客户需求将分阶段落地,并非一次性交付全部产品。客户会根据实际场景需求分批提货,并提前45天通知备料和生产周期,因此完全能够应对。今年7月,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对外表示,供应链产能不足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会在两个月内解决,并称产能爬坡完成后,公司将给行业再次带来冲击。
东方证券认为,工业端的人形机器人有望早于服务场景率先形成商业闭环。
其一,服务领域的工作非标程度大,对于机器人的理解和泛化能力要求很高,而工业场景相对标准化,所以更有希望率先落地。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对象是人,法律法规的要求会更加严苛,还需要通过更多的验证,而工业场景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物,其要求也会相对降低。第三,服务领域对就业拉动较大,更应该作为人工的补充而不是人工的替代。
此外,工业应用具有高粘性,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工业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行业对于机器人的标准、模态、数据模型等要素仍存在一些分歧。可以看到工业设备经常出现领军企业定义行业标准的情况,并基于数据、场景的理解逐渐迭代和完善,专用或通用的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将具有先发优势。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 1.24万台,市场规模 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
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出货量,王兴兴也表示,未来几年,全行业的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能保证每年翻一番。如果有更大的技术突破,甚至可能未来2到3年中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
在谭旻看来,一家公司创新突破全产业链应用的基础是标准化,先有标准化再有量产。当前,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行业标准没有完全明确,产业链很混淆,远不是真正的标准化生产。
他表示,当前主要是人形机器人厂商自己设计,找供应商按照要求加工零部件,然后进行组装。由于零部件标准不统一,且不同人形机器人厂商的设计和要求不同,供应商难以靠定制少量非标准化的零部件获利。即使工厂能做出所需零配件,整机组装也有挑战需要克服。
其中,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硬件设计和算法设计都要做到匹配,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零件,高效、稳定、低成本地组合成一台整机。各环节缺乏标准化接口,导致整合成本和工艺难度都很大。如果产量大,靠工程师“手搓”不现实。此外,目前人形机器人种类多样,各厂商都在采集数据,但数据不能互相使用,资源利用效率不足。
多位受访者表示,人形机器人尚未解决“手”和“脑”问题,供应链的成熟也需要时间。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场景扩展、产量提升,这些难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人形机器人将深刻改变现有生产与服务模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作者:刘芬,编辑:蒋诗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