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9小时前 71 阅读 0 评论

信还是不信,在乎还是不在乎?——为什么“情绪雷达”是你做好AI产品的关键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在AI产品管理中,技术的先进性往往不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唯一因素。本文深入探讨了AI产品落地过程中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要素——用户的情绪与信任。

一、AI产品做不成,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情绪问题

果你在做AI产品管理,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 用户质疑:“这个AI推荐为什么会这么选?”
  • 老板催促:“我们要快点上线AI功能!”
  • 开发不安:“这个算法我们真的能解释清楚吗?”
  • 运营焦虑:“我不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我敢用吗?”

这些问题的背后,从来都不是功能问题,而是信任与焦虑的博弈

Gartner 2025 年报告指出,超过 72% 的AI项目未能完全落地,其中“缺乏内部信任”和“认知差距”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我在电商行业的实践为例,哪怕推荐算法的准确率已经达到85%,如果运营团队不理解、不信任,它依然会被弃用。尤其是在tob的企业,可解释性是决定一个产品的关键,更别说现在AI产品中无法消除的“AI幻觉”问题

二、“信还是不信,在乎还是不在乎”,决定了你产品的生死走向

我曾经在一篇AI产品管理文章中看到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模型——情绪雷达(Emotion Radar)

它从两个维度帮助我们理解所有用户群体:

  1. 信任程度:他们有多相信你的AI?
  2. 情绪投入:他们在乎这套系统的程度有多高?

通过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不同角色分为四类“情绪用户”

这个模型让我意识到,AI产品的核心管理任务,其实是情绪管理

三、我在电商AI系统中怎么应用它?

在一个大型B端智能运营平台的项目中,我们真实遇到过这样的情绪“混战”:

创始人:信任度 9,情绪投入 9

“AI是战略武器!要做就做行业第一!”我们每周例会都需要展示算法指标和阶段性成果。

CTO:信任度 6,情绪投入 8

担心模型黑盒问题,反复要求增加安全性验证和风控策略。

运营人员:信任度 3,情绪投入 7

他们是日常使用者,却不知道推荐逻辑,不敢调整价格策略,频繁用人工校验结果。

财务部门:信任度 6,情绪投入 2

基本无感,但担心一旦出现错误会影响财务报表。

我们最终的策略是:

优先攻克“低信任 × 高投入”的运营端用户

推出“算法解释系统”、“人工干预入口”、“模型日志可视化”等功能。

建立透明沟通机制

每两周输出一次运营周报,展示AI的实际业务效果,如CTR提升15%、促销ROI增加20%。

逐步渗透低在乎群体

通过低风险试点场景(如非核心品类推荐),慢慢培养习惯。

四、行业视角:信任缺失的代价

不只是我们,很多行业都经历过类似问题:

  • 零售:某头部零售企业上线AI智能补货系统,但由于一线店长“不敢信”,手动调整频繁,导致补货准确率反而从88%降至76%。
  • 金融:某银行推出智能信贷评分,但客户经理不理解模型风险标签,最终不得不配套增加“决策解释引擎”才能真正落地。
  • 出行:共享单车的AI调度算法初期遭到运营团队抵制,原因是“骑手路径无法解释”,后来通过“路径可视化面板”解决问题,订单匹配率才提升到92%。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事实:

AI落地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信任。

五、AI产品经理的隐形工作:情绪设计

很多人以为AI产品经理只需要关注算法效果,但实际上,情绪设计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 让人理解: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模型逻辑,让运营或销售可以“讲出去”。
  • 给人掌控感:设计手动干预和策略调整入口,让用户觉得“我能影响结果”。
  • 降低不确定性:提供透明的数据指标、错误日志和可追溯的版本记录。
  • 建立正向反馈:在系统每一次优化或成功推荐时,给予可视化反馈,让用户持续看到“价值的累积”

六、我的一句话总结

“AI产品真正的增长飞轮,是信任,而不是参数调优。”

如果你正在管理一个AI产品,建议试着画出你项目里的“情绪雷达图”,看看不同群体的信任度与情绪投入度,再从情绪管理出发,去优化落地方案。

本文由 @Knon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