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6小时前 156 阅读 0 评论

关于写简历这事儿:纯模型对话、单agent模式、(manus)三元协同agent模式有什么不同

作者头像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AI技术专栏作家 | 发布了 246 篇文章

最近看到很多找工作的伙伴在用AI写简历 injob Ai,突然期望能不能做一个AI来帮助用户自动写简历的东西。为此观察了大家使用Ai的习惯,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的多Agent协同的写简历的方案逻辑,简单说下三者有什么不同。

想必很多人第一次用 AI 写简历,都是打开一个对话框,输入一句话:“帮我写份××岗位的简历 + 一对内容”

  • 结果呢?模型生成一堆看起来“得漂亮”,但往往内容不够专业、不够稳定,内容能用又不能用的尴尬情况。
  • 为什么昵?这是因为它还只是一个“更会说话的模型”,而不是一套有组织、有流程的简历生产体系。

为此我们做的尝试,是把写简历这件事,从“对话”提升到“工作化的流程上”。为此参考 Manus 的三元 Agent 架构(规划 → 执行 → 验证),我们设计了三元协同写简历模式(对话 → 计划 → 执行)。

它不只是会写,而是像一条专业的“简历流水线”,让结果更可控、更稳定、更贴合岗位。

纯模型对话和单Agent写简历有什么问题,三元结构的多Agent有什么优势?

阶段1:纯模型对话(Pure LLM Chat)

就像和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闲聊,但问题也最多:

  • 稳定性差:一次说得准,下次就跑偏,上下文一长,约束就被遗忘。被打岔,可用性低
  • 易幻觉:无中生有,自行大面积扩散,说的都对,但是可用又不可用。
  • 结构不可控:自由发散,可能记忆混乱、要点缺失、不停的补充、上下内容不一致、已丢失。
  • 对用户要求高:需要用户自己懂岗位、懂关键词、懂怎么喂提示词。

结果:适合给你提供灵感草稿,不适合直接做事情,思考依赖人。效果如图

阶段2:单Agent(Single Agent Pipeline)

有了流程意识,但还是“一人身兼数职”,agent匹配不堪:

有了改进:会按模板生成、会参考JD、会抽取关键词、能做有限校对。

局限性也很明显:

  • 角色混淆:同一个Agent既采集需求又写作又校验,容易自我干扰、自相矛盾。
  • 长上下文漂移:流程越长越容易忘前面定下的规则。
  • 纠错成本高:一处错误常导致“整份重来”,上下文太多混乱,不可局部重试。
  • 可观测性弱:哪一步出了问题不易定位,难以持续优化。

结果:能产出“像模板”的简历,但在复杂岗位/多段经历时,质量与稳定性仍不够。修改成本高

阶段3:三元协同多Agent(Dialogue → Plan → Execute )

分工明确,流水线产出、结构稳定:

  • 对话Agent(收集需求):像产品经理,问清岗位、经历、成果、量化指标,补齐变量。
  • 计划Agent(制定蓝图):像项目经理,拆解结构、选择模板、明确每段经历的“能力锚点”与关键词。
  • 执行Agents(模块写作):像执行团队、开发测试。执行对应的内容,不用共享记忆,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可分别重试。

结果:稳定、可控、可追踪、分模块接受信息,避免自我干扰。操作简单,你只需提问题,即可执行任务。

演化路径与能力对比如下

可以看到,越往后越稳定,对使用者的要求越低,效果越好。

injob AI:三元骨架:对话 → 计划 → 执行流程梳理

对话 Agent:把“经历”采成“变量”

像产品经理采需求,围绕 JD 维度提问,抽取并标准化:

  • 岗位/行业/级别、必备能力关键词
  • 关键经历(职责、动作、方法、结果、影响)
  • 可量化指标(增⻓%、节省成本、效率倍数、覆盖人群)

计划 Agent:把“变量”排成“蓝图”:

像项目经理制定方案:

  • 选择合适的简历结构与模板(应届/社招/技术/产品/运营等)
  • 提取岗位关键词并分配到对应模块
  • 生成主要简历

执行 Agents:把“蓝图”写成“成品”

  • 多路并行:教育/经历/项目/技能/补充模块独立生成
  • 抗干扰:各模块上下文隔离,不会互相“带跑偏”

效果

更稳定、也更“省心”,使用成本更低

  • 分层解耦:对话只采集、计划只规划、执行只写作,职责清晰,减少“自我干扰”。
  • 对使用者更友好:你只要说人话(目标与经历),其余交给系统问、系统定、系统写。

实际体验上的差异

  • 纯对话:你得懂怎么跟模型说话,结果看缘分。
  • 单Agent:像填表,但遇到复杂经历容易“失真”。
  • 三元协同:像被专业顾问带着走——问到位、写到点、改到好。

本文由 @易俊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头像

AI前线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报道,深入解析AI发展趋势与应用场景

246篇文章 1.2M阅读 56.3k粉丝

评论 (128)

用户头像

AI爱好者

2小时前

这个更新太令人期待了!视频分析功能将极大扩展AI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教育和内容创作领域。

用户头像

开发者小明

昨天

有没有人测试过新的API响应速度?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实时视频分析应用,非常关注性能表现。

作者头像

AI前线 作者

12小时前

我们测试的平均响应时间在300ms左右,比上一代快了很多,适合实时应用场景。

用户头像

科技观察家

3天前

GPT-4的视频处理能力已经接近专业级水平,这可能会对内容审核、视频编辑等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期待看到更多创新应用!